待我離開房間后,他們把我兒子叫進屋里,熱情地勸他喝牛奶、吃點心,但毫無效果。接著他們又換了新牛奶,拿來新點心誘惑我兒子說:“我們不告訴你爸爸,吃吧!”但兒子還是不吃,還不斷地對他們說:“盡管爸爸看不見,上帝卻能看見,我不能做撒謊的事。”他們接著又說:“由于我們馬上要去××散步,你什么也不吃,途中要挨餓的。”兒子回答說:“不要緊。”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們只好把我叫進去,兒子流著感動的淚水如實地向我報告了情況。我冷靜地聽完后,便對他說:“威特,你對自己良心的懲罰已經夠了。因為馬上要去散步,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心意,把牛奶和點心吃了,然后我們好出發。”兒子聽完我的話,才高興地把牛奶喝了。僅僅6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自制能力,E牧師全家都深感不解。 從上面這段記載來看,一般人可能只覺得老威特的教育過于嚴格了。是的,從小威特與一般孩子的行為方式看,這種教育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很嚴格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他的教育方法好,這并沒有使兒子感到痛苦。因為對孩子的教育,即使很嚴格,但只要從小抓緊,使他們養成了習慣,也就不會感到有任何痛苦了。對孩子的教育,同砌磚一樣,必須打好基礎,威特父親正是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 在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老威特的一條根本經驗就是,是非分明、始終如一。有時答應,有時不答應,反而會給孩子帶來痛苦。不允許的事,一開始就不允許,這對孩子就沒有什么痛苦。 根據這個道理,威特父親從威特1歲時起,就嚴格要求。他從未以“小時候可以放寬一些,稍長大后再嚴格一些”這條似是而非的做法來管束兒子。 縱觀當今大多數父母,他們的“禁律”出爾反爾,反復無常,不能始終如一。有時不行,有時卻又變得行了。這樣久而久之,就在孩子的心靈上打下了父母的“禁律”可以打破的烙印。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須對事物的好壞有一個始終如一的主見,無主見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不要對孩子過多表揚
對于兒子的善行,老威特會加以表揚。盡管如此,老威特仍然提醒父母:不要對孩子過多表揚。因為隨便表揚,表揚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即使威特學得非常好,他父親也只是說到“啊!不錯”的程度。做了善行時,表揚再深一層,他會說“好,做得好,上帝一定會高興”,也不表揚過頭。只有當小威特做了特別大的好事時,父親才抱著親吻他,但這是不常有的。因此,在小威特心目中,父親的親吻對他來說是非常可貴的。通過這種不同程度的表達方式,小威特的父親就讓威特深深懂得,對善行的報答就是善行本身的喜悅,是上帝的嘉獎。 小威特父親注意不過分地表揚他,為的是不讓他自滿。孩子一旦自滿起來以后就難以糾正了。在他向小威特傳授知識時,他也注意不讓兒子自滿,比如,他教給小威特很多知識,但從不告訴他這是物理學上的知識,那是化學上的知識等等,為的是防止小威特狂妄自大。 但是與小威特的父親大不相同的是,當今的父母大多喜歡在眾人面前炫耀孩子在這方面或那方面的“與眾不同”,這樣就很容易使孩子感到自滿。 據專家們研究表明,不是經過早期教育而是靠天賦產生的神童,只不過是一種病態的暫時現象。這樣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這就是“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歲是凡人”這一諺語所表達的現象。一些潛質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沒能如愿地在未來成為棟梁,正是源于孩子的驕傲自滿、狂妄自大。世上再沒有比驕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驕傲自大會毀掉英才和天才。 小威特父親所擔心的正是這一點。小威特的父親教育他,下功夫最大的就是防止他自滿。他不僅自己不過多地表揚他,同時也決不讓別人表揚他。每當別人要表揚小威特時,他就把小威特支出屋子不讓他聽。對那些常常不聽忠告仍一味夸贊兒子的人,就謝絕他們到自己家里來。為此他甚至被人視為不通人情,是一個老頑固。但是,為了杜絕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氣,他也就顧不得去計較人們的評論了。老威特如此堅強的意志實在令人敬佩。在小威特長大一些以后,他父親就這樣諄諄教誨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