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塞德茲同樣在學許多不同的知識門類,但對這些知識他都是充滿激情和興趣的。塞德茲不但不把兒子關在房間中,還時常帶他到大自然中去。 可以這樣說,小塞德茲的教育始終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無論是數學、生理學還是物理學,他都在那種近似于玩耍的狀態中逐漸掌握。 有一次旅行中,小塞德茲就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坐在火車車廂里的小塞德茲指著窗外說道:“那些樹木在飛快地向后面跑,爸爸。” “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后跑,而是我們坐的火車在向前跑。”塞德茲笑著對兒子說。 “不,我認為我們坐的火車并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木。”兒子天真地說:“因為我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并沒有發現火車有什么變化,反而發現外面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還能說明什么?” “那么,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么想呢?” “這個嘛……”小塞德茲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會向后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 “你能夠跑那么快嗎?”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茲充滿疑問地說。 “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 “什么?祝賀我什么?” “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 “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兒子不解。 “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于是,塞德茲耐心給他講解,“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后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也就是說相對于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后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成參照物,火車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小塞德茲說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么效果呢?”塞德茲問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小塞德茲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后飛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嗎?”塞德茲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 事實上,這樣類似的討論在父子之間發生過許多許多次。也正是這種看似閑談般的討論使小塞德茲在輕松和有趣之中學到了那些在書本上顯得極為晦澀的知識。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培養出天才。
“玩”出“天才”
塞德茲認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亂給孩子灌輸術語和公式,而要誘導他們自由地發揮出天才潛在的能力。而對于孩子來說,最佳的誘導方式當然是做游戲。 孩子在游戲中能學到多少知識、發揮出什么樣的能力,是怎么想像都不過分的。游戲是所有動物的本能,在游戲中,孩子的各種潛藏的天才會一一被激發出來。塞德茲對兒子的教育都是采取游戲的方式進行的。針對孩子的各種潛能,他為兒子設計了五花八門的游戲,比如繪畫游戲、音樂游戲、造型游戲、語言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創造性游戲、體育游戲等等,盡力使兒子的潛能無一遺漏地發揮出來。 有一次小塞德茲獨自一人在院子里玩耍。他喜歡玩“開火車”的游戲,就是把一些木塊連成一串,充作車廂,他在前面拉著“車廂”冒充火車頭。他做這個游戲做得很認真,不光要像火車那樣發出“嗚嗚”和“哐啷哐啷”的聲音,還要負責在到站時報站名,招呼想像中的“旅客”上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