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9|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收入相差20倍 烽火員工集體跳槽華為

          [復制鏈接]

          0

          主題

          134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8-3-31 11:52: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團)是我國光通信的發源地,被形象地稱為我國“光通信老大哥”。不久前,一位領導在會上談到,“武漢郵科院的一些人才,集體跳槽華為,領導急得跺腳。”“集體跳槽”的背后,有著諸多原因,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武漢郵科院雖然比競爭對手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起步要早,如今銷售收入卻與華為相差20倍。

          全院著急,每天都提員工流失

          三月的武漢,到處洋溢著春天的氣息。但是,武漢郵科院發展策劃部主任陳建華的心情“明媚”不起來。“近年來,我院人才流失嚴重!”這位主要從事該院體制機制改革工作的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此事全院著急。每次開會都提員工流失,領導急得直跺腳啊!”

          去年以來,一種危機感在郵科院悄悄彌漫開來,許多人心里有“狼來了”的感覺。主要原因是:競爭對手——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去年開始準備在武漢設立研究所。陳建華坦陳:“我們最擔心的,是華為來郵科院挖人,這對我們極為不利!”

          記者了解到,華為已悄然進駐緊鄰郵科院的光谷軟件園,在那里包下了三層樓。華為工作人員介紹,由于武漢高校和科研單位多,人才資源比深圳豐富,公司準備將深圳的部分研發線搬到武漢來,并在漢招聘大量人才。

          張華(化名)是原武漢中光通信公司(武漢郵科院原下屬公司)員工,去年11月該公司被烽火通信(武漢郵科院下屬上市公司)合并。他告訴記者,就在合并前后,中光公司十多名技術人員去了華為。中光公司原來有300多人,去年10月以來走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是能做事的技術和銷售人員。“我們這里成了人家的培訓基地,留不住人啊!”

          對比懸殊:銷售收入相差20倍

          郵科院是我國高新技術領域的一張閃亮名片,但讓人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是:郵科院在產業規模上,已大大落后于競爭對手華為。比華為早創立14年的郵科院,去年的銷售收入僅為50億元,華為則超過1000億元。

          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處處長李述武稱,與本地企業相比,郵科院的發展速度還是挺快的,但與華為相比卻大大落后了。這一發展速度,與郵科院擁有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極不匹配。

          成立于1974年的武漢郵科院,1977年拉出我國第一根光纖,1982年開通了全國第一條二次群(8Mb/s)光纖通信線路,1994年獲批準設立國家光纖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在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傳輸設備、光儀表等方面,占領著全國的技術高地。

          這么一個擁有眾多核心技術的高科技企業,按李述武處長的話說,人們理所當然希望它有更大的產業規模、更快的發展速度。但是,從2001年到2007年,該院銷售收入僅從36億元增加到50億元,增長率不到50%。

          相比之下,華為發展之快堪稱奇跡。1995年,華為銷售收入還只有十多億元。但到了去年,華為銷售收入一下子躍升至1000多億元,13年增長了近百倍。
          <life is cool> 這首歌很好聽也。

          0

          主題

          134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2#
           樓主| 發表于 2008-3-31 11:52:31 | 只看該作者
          體制僵化,清潔工也難改聘

          郵科院為何遠遠落后于華為?

          省科技廳政策法規處田志康副處長在該院調研時,聽到了這樣一個尷尬的故事:

          郵科院曾聘請了約40名清潔工,合同到期后,該院想聘外包公司負責清潔工作,并對原來的清潔工進行了安置,準備將他們轉給外包公司繼續聘用。但那些清潔工堅持他們應由郵科院直接聘用,并到處告狀。這樣僵持了好長一段時間,事情才解決。

          由于機制原因,郵科院在管理上過于追求穩定,形成能干事的激勵不夠、不能干事的也開不走的局面。盡管郵科院在國有轉制科研院所中是比較好的,但與民營企業相比活力還是不夠。

          郵科院總工余少華博士回憶:1999年,該院有個實驗工廠,面向市場生產一些產品。實驗工廠的產品賣得最好的時候,車子排著長隊在工廠門口等候。該院為擴大生產規模,打報告向上級部門要求擴編,但未獲批準。

          田志康指出,華為作為民營企業,其生產經營具有極大靈活性,可以把握很多機會,而郵科院作為國有單位,雖在2000年由科研院所改制為中央企業,但仍受到很多體制方面的制約。

          與郵科院相比,華為的產業領域更為廣闊。僅在光通信領域,郵科院的產業規模并不小,在不少方面領先華為。該院生產的光通信設備和光纖光纜市場占有率分別居國內前三位,光電子器件居國內第一位。但是,光通信產業的市場容量有限。郵科院要擴張,必須發展其它通信產業。而要開拓新的領域,必須報批并接受監管。

          郵科院有關領導告訴田志康,在中長期激勵機制不足的前提下,監管的直接結果是:規避了該院在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但也自然導致了一個更可怕的后果,即該院在開拓新領域時過于求穩,寧可不進入新領域,也不愿冒風險,從而喪失許多機會。

          在中長期激勵機制上,華為早就實行了員工持股制度,把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發展緊密地捆綁在一起。華為通過高薪和股權激勵機制,可以源源不斷地引進人才,而郵科院則因為激勵機制不足,員工積極性受到壓抑,一些骨干員工出現流失。

          如何破題?留住人才再謀發展

          郵科院遇到的發展瓶頸,令人深思。

          有分析人士認為,與華為相比,郵科院在體制機制的靈活性、發展速度等方面,已大大落后于華為,致使人才不斷流失。

          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稱,郵科院要縮小與華為的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是有關部門和郵科院要解放思想,大力推進郵科院體制和機制改革,特別是要建立有效的中長期激勵機制,把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發展緊密捆綁到一起,讓員工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田志康副處長分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像郵科院這樣的國有高新企業,要取得較快發展,不建立有效的中長期激勵機制是萬萬不行的。雖然郵科院目前的激勵措施,在武漢地區國有企業中處于較高水平,但與華為等競爭對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據悉,對轉制科研院所,國務院國資委等部委去年出臺了一個中長期激勵機制的試行辦法,但該辦法規定的門檻較高,操作困難。在此情況下,郵科院一方面應積極爭取政策,在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規定的前提下,爭取大范圍推進骨干員工持股;另一方面,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股權結構多樣化,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這樣雙管齊下,進而完善中長期激勵機制。

          完善中長期激勵機制,郵科院還可以深入推進有發展前景的項目,以項目留住人才,讓人才在實施項目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獲得成就感。

          此外,該院還可以通過改革內部管理、分配體制,提高員工薪酬和福利,進一步完善培訓休假制度,進一步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等,以吸引人才,讓他們獲得歸屬感和自豪感。
          <life is cool> 這首歌很好聽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