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硝煙戰火中的中國第一代奶牛,喝衛崗牛奶原來是如此奢侈的事情

          [復制鏈接]

          1

          主題

          1

          帖子

          9

          積分

          幼兒園小班

          Rank: 2Rank: 2

          積分
          9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2-8-10 18:1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先放一張奶牛歷史演變圖,然后喝口奶~太奢侈了……

            

            奶嘬完了……正式開始

            話說英國女皇伊利莎白,是現任公認的奢侈品達人,從頭到腳都是頂級品牌,然而英國女王卻不辭勞苦的親自種牧草、養奶牛,對于這位年長卻又永遠走在奢華一線的女士來說,沒有什么比健康美麗更加重要的了,、她喝的牛奶都是自己養的,

            所以說,最頂級的奢華牛奶,是離自己最近的牧場產的奶。

            為什么說最頂級的奢華牛奶是離自己最近的牛奶呢?這里又有什么歷史淵源呢?

            一開始牛奶屬于特供物品,只有皇室才能喝。可皇家成員慢慢發現送進來的東西經過一一檢查,算上路途上運送時間鮮奶經常壞,覺得現擠現喝最好,可白金漢宮附近是沒地方做牧場的再加上,于是英女王下令,直接在后院開辟出個空地,做牧場,養奶牛,專人看管。自此,這些皇室成員才天天有了鮮奶喝。而這個風氣,也逐漸在英國盛行,牧場離的近,是非常奢侈的事”這個觀點就這么從英國皇室傳來的。

            其后,又在整個歐洲都盛行起來,直到現在,英國家庭自家有奶牛,后院有牧場都是件值得稱道自豪的事。

            

            而美國前總統布什,回德克薩斯老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看自己的奶牛,這位搞笑總統經歷了911等事情后,一顆平常心回歸還是值得贊許下的,而保持搞笑風格的小布什,也別出心裁地將自己的蠟像做成奶牛裝扮。據說,對奶牛的偏好是布什家族的傳統,為了保證族人的健康,布什家族專門有自己特殊飼養的奶牛,供給全家人的鮮奶飲用,可見奶源近是豪門望族對牛奶最終執著追求的事情!

            說完世界的名人,難道咱中國泱泱天朝就沒有人對牛奶飲用有過奢侈的要求么?其實,咱中國確實有過對牛奶奢侈執著追求的人,她就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

            先辟謠一下,傳聞說宋美齡用牛奶洗澡,這其實是個誤傳,晚年曝光的史料證明,宋美齡的皮膚屬于易過敏型,所以用牛奶洗澡會起很多紅斑(跟新生寶寶過敏癥狀類似),所以說宋美齡洗澡用牛奶是無稽之談,

            歷史是這樣的,100年前,宋慶齡舉辦了遺族學校,十年后由于大姐政務太忙,就由妹妹宋美齡接手,宋美齡受教育很西式,所以為增加孩子們的營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聯合國救濟署要來40頭奶牛,重點要求在學校附近建乳牛牧場,是中國第一個面向普通大眾推廣牛奶的基地。

            

            關于宋慶齡要求奶牛牧場建學校附近這事,是有說道的,宋美齡學生時期在美國接受的歐洲式教育,生活起居都是按照英國那一套來的,所以回到南京接收遺族學校后,就在附近建了牧場。遺族學校的小孩子不太懂,倒是把國民黨軍的留學軍官們給羨慕壞了。宋美齡暮年的時候接收采訪時說:“自己這輩子最自豪的事就是遺族學校辦的好”,從建皇室規格的牧場這事就看的出。

            

            可這幫奶牛和遺族學校一樣命運多舛,兩度遷徙。

            1937年11月份,南京即將落入日本軍隊虎口,危急關頭,宋美齡決定實施一項龐大的搬遷計劃,把奶牛運往重慶后方。在她直接安排下由錢用和秘書等人組成管理組,由當時的牧場場長王育民組成飼喂組,11月下旬,這支特殊的隊伍由浦口乘火車前往徐州。一路上,50多頭奶牛被裝在6節火車皮里,喝不上水,吃得也很差,體質明顯下降,在經鄭州到達長沙時,有10頭患上炭疽病死亡。宋美齡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要求停止轉移,就地建牛舍讓奶牛養息。這一措施果然有效,在經過7、8兩月高溫后牛群的健康狀況很快好轉,不然后果將不堪設想。

            1938年12月,衛崗奶牛經歷了一年多的漂泊到達宜昌,在繼續逆江而上時民生輪船公司的小火輪無法將牛群運達重慶,宋美齡得知后又找到英國商船“荊門”號托運。在牛群抵達重慶后因天氣潮濕需要轉到成都,在車輛匱乏的情況下,宋美齡動用軍車把奶牛運到目的地。在抵達最后一站華西壩牧場時,宋美齡如釋重負,特地趕到牧場看望了王育民、黃植誠、韓寶國等人和奶牛。當年隨同奶牛“抗戰”的曹金才談起這件60多年前的往事唏噓不已,他說沒有宋美齡的努力,衛崗奶牛完成這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搬遷是不可能的。

            從1938年底到1945年在重慶的6年,宋美齡與衛崗奶牛感情又添了一分,時常保持著零距離的接觸,無論是在歌樂山、九龍坡、還是黃山、曾家崖等寓所,都配有專職的工人飼喂奶牛,牛舍由衛兵24小時全天候警衛,有時宋美齡散步來到牛舍,詢問飼喂的情況,與工人熱情打招呼,完全沒有“第一夫人”的架子。有一次,重慶遭日軍飛機轟炸,牛舍的頂棚都被炸飛,所幸的是奶牛安然無恙,次日,宋美齡即決定把奶牛送往成都的郊區以防不測。

            抗戰勝利后,宋美齡又多次來到遺族學校和衛崗奶牛場,研究恢復工作。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由于奶牛全部遷送成都,宋美齡又積極爭取聯合國援助項目,一次性無償拿到400多頭奶牛,其中200頭留在了遺族學校奶牛場,另200頭運往天目山奶牛場,這樣使衛崗奶牛場迅速走出戰爭的創傷,恢復了生產和市場的供應。

            1949年春,南京解放在即。這時的遺族學校已奉命開始遷至廣州,再以廣州出海東遷至臺灣臺北。但此刻的宋美齡仍放心不下衛崗那群200多頭優質高產奶牛。她以浙江奉化溪口傳來口信,要求王育民、湯鶴松等人,立即用火車皮把200多頭奶牛裝進車廂押運到杭州,再經廣州出海;如經費不足可用“賣牛”抵運牛的方式進行彌補。可一些居心叵測的學校留守人員則假借對員工發不出工資,決定殺牛關場然后逃跑。就在這危急關頭,南京中共地下黨東郊支部派來原遺族學校校友、共產黨員李世儀,秘密聯絡,徹夜和王育民長談,說明遺校和牧場牛群都是國家和人民的財產,動員他以牧場場長的名義,帶頭穩住大家不要走,組織護場糾察隊,一方面維持牧場的正常生產銷售秩序,另一方面提高警惕性防止歹徒牽殺牛群,破壞牧場,以實際行動,迎接解放。王育民權衡再三,果斷地決定留下來。

            南京解放后的第二天,市軍管會即派出軍代表徐磯、李萍和軍事聯絡員劉蔓延等6人,前往衛崗和四方城,接管了遺族學校及其實驗牧場;又配合市建設局,接管了官辦的中央畜牧探討所、首都農業示范站、中國農業推廣會、勵志社和苜蓿園等6家奶牛場。于6月1日在四方城合并組建成全市規模最大的“南京乳牛場”,并任命原遺校牧場場長、畜牧技師王育民為場長。第二年,又有金陵神學院等6家奶牛場并入,決定重建新場,在衛崗童衛路開辟新場區。

            

            后來宋美齡的送奶工曹金才也回憶說,解放初期特務們打算殺牛賣肉,破壞牧場,曹金才和其他送奶工自發團結起來保護奶源,為南京人保留下來一份最奢侈的牛奶!新鮮的奶源!

            那后來那些牛呢?其實衛崗并沒有把那些牛全部留在自己的牧場,而是將這些從荷蘭進口的奶牛,送往全國各地的牧場,在那里進行繁殖培育,可以說目前全國的奶牛, 大多是衛崗這些牛的后代。南京本地的奶牛一代一代留下了獨特的體型,這樣的過程也折射出宋美齡平等看待生命的態度。直到今天,在南京的衛崗牧場仍能看到上世紀40年代衛崗奶牛的后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