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8|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復制鏈接]

          175

          主題

          637

          帖子

          991

          積分

          幼兒園中班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積分
          991
          QQ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1-10-12 01:03: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孩子開口的時間有早晚差異,家長對此要持寬容態度,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但可以進行隨機的干預和必要的引導,以推動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曾經有很多媽媽寫信或留言給我,問桐桐良好的語言能力是怎么培養的。以往遇到這種情況,我很少給她們正面的回復,因為我一直把這個問題看得比較寬容,認為孩子的發育節奏是有個體差異、不平衡的,總有這樣那樣的強項或弱項。為此我一直勸告這些媽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也不要強行干預,否則會讓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壓力。最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卻漸漸地改變了看法,當然我仍舊對孩子開口的時間早晚持寬容態度,不同的是現在我認為家長隨機的干預和必要的引導將有助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下面我就結合桐桐的情況談談自己的體會,供那些希望孩子早開口、愛開口的媽媽參考。
           客觀地說,在同齡的孩子當中,桐桐的語言肯定不是最好的,但相對于我的期待而言,桐桐的語言發展卻出乎我的意料。之所以如此滿足,是因為我在懷桐桐的時候,不慎做了七次B超,僅僅孕早期就做了三次,盡管目前為止沒有B超負面影響的確定結論,但過度B超對于孩子語言能力的影響卻是得到公認的。由于這個背景,再加上我和她爸爸都屬于笨嘴拙舌的那種,桐桐生下來之后我一度做好了思想準備,認為小家伙可能會開口很晚,語言能力的發展也不會很令人樂觀(當然我沒有因此放棄引導)。事實卻出乎我意料,桐桐6個月那天,突然清晰地叫出了“爸爸”,8個月那天,又突然叫出了“媽媽”,雖然這都是無意識的音節,卻在不經意間點燃了我的信心。從此小家伙的語言的確也在平穩發展,直至逐漸進入“語言爆發期”,就像我在她每周或每月的小結中描述的那樣:語言模仿能力所向披靡、新詞匯層出不窮、復述能力日漸增強、改編或看圖說話樂此不疲……如今,每天享受著神奇的小嘴帶來的驚喜,不禁欣慰隨機引導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特撰文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1. 提供豐富的日常刺激-
          孩子學習語言的機制雖然至今都沒有定論,豐富的語言刺激卻是公認的前提。基于這個認識,桐桐出生以來我一直都在努力為她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她還是一個不解風情的“屎娃娃”時,我便自作多情地頻繁給她語言刺激了:背兒歌、講故事、日常對話……雖然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小家伙都像“鴨子聽打雷”一樣茫茫然,我卻執著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大約這份熱忱果真感動了上蒼,牙牙學語不久之后,小家伙在6個月那天突然發出了第一個純正的音節——“爸爸”,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2. 閱讀習慣,錦上添花
           家有“書蟲”寶寶的媽媽可能對此都深有體會,已經開口說話的小家伙,偶爾就會蹦出幾句不那么常見的“書面語”來。比如,桐桐有時就會把繪本上的“啊,怪獸!”“急得淚花掉”“很孤單”“夜晚真安靜,真好”之類的語言搬弄到日常生活上來,而且此類語言日漸在她的詞匯中占有更大的比例,有時還用的特別應景。這就提醒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的記憶、模仿和遷移能力,我們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時候,常常在不經意間豐富了孩子的語言刺激,讓他們積累了詞匯,為其準確地表達打下了基礎.
          3. 及時反應和贊賞
          孩子天生喜愛學習,但喜愛的程度卻可能有所差異,語言的習得也是如此。如何讓孩子從“會說話”到“愛說話”呢?我覺得成人的回應和鼓勵功不可沒。在和桐桐互動的過程中,我從來沒有因為小家伙說的句子太稚拙而忽視了回應。孩子是需要被肯定和認可的,家長的及時回應會讓他們體驗到被尊重的感覺,特別是在他們學會某個詞匯之后,如果家長能及時回應他的表達,并當場稱贊他的聰明能干,孩子的學習熱情便可能因此被強化。在桐桐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實踐著這一認識,她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會得到我的關注與鼓勵,這大大激發了小家伙的學習動力.
          4. 應該避免的誤區和應該端正的認識
          根據我耳聞目睹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我覺得孩子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家長至少應該避免兩個誤區,端正兩個認識.
          (誤區一:過度關愛,孩子一有動靜就馬上跑過來滿足其需求了,孩子沒有開口表達的機會和必要。
          誤區二:孩子開口晚,家長過度焦慮,甚至因此呵斥孩子,孩子就會因此感到精神壓力,或者對說話產生懼怕、逆反等負面的態度定式。
          認識一:語言環境的統一問題 從理論上講,統一的語言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讓孩子早日開口,但如果家里沒有這個條件,也不要太擔心:一是,雜亂的語言環境不必然會讓孩子晚開口,桐桐就屬于這種情況,在我們家,爺爺奶奶甚至爸爸跟她講上海話,我跟她講普通話,兩個小姨、外婆和小保姆在的時候講山東話,語言環境可謂混亂,桐桐似乎并沒有因此而金口難開。二是,一些研究表明,多種語言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有可能會開口晚一點兒,但一旦開口,就可能同時講幾種語言,甚至智商還更高一些.
          認識二:孩子開口的早晚問題
           雖然“貴人語遲”未必有科學道理,開口晚的孩子未必就一直“慢半拍”,“后來者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我的外甥女瑤瑤就屬于開口很晚的那種,都兩周歲了還不大會講話,兩歲半左右一旦正式開口,卻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小家伙的“口才”厲害著呢.
          另外,鑒于我在文中對閱讀習慣的強調可能會讓“厭讀”寶寶的媽媽心存顧慮,特順便說明一下,孩子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偏好,語言學習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是聽覺型的,有的孩子是運動型的,有的孩子是視覺型的,未必喜歡閱讀的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語言。就像我在本文或以前的博文中多次暗示和提示過的,對于聽覺型的孩子,媽媽完全可以通過多跟他講話提供學習刺激;對于運動型的孩子,媽媽也可以參考我在博文《讓孩子動起來》中提到的節目,跟著郭老師學習如何通過運動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我只是喜歡上兄弟的女人!
          2#
          發表于 2011-10-12 05:06:30 | 只看該作者
          有時爸爸媽媽去問他在干嗎時,寶寶經常是不回答,或者說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故人西辭黃鶴樓,臨走送了一桶油,故人邊走還邊想,這個小子真是摳。
          3#
          發表于 2011-10-12 19:17:01 | 只看該作者
          很不錯的方法!(*^__^*) 嘻嘻……  學習了!
          整天不學好,整月不洗澡,整年往外跑,整輩子檢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