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樓主 |
發表于 2008-2-26 17:35:07
|
只看該作者
一、父親角色的獲得,是個終身學習、畢生努力的過程;父親角色的學習,不僅指"為人父"的責任承擔,而且指"父為人"的人格修養。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家庭規模的小型化,由父母雙親和一個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逐漸占據很大的比例,人們(尤其是一些發展心理學家)逐漸關注起家庭成員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獨生子女身上的種種缺陷映現著早期教育的不良,一項項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父親"淡出"家庭教育是個重要原因。"父親淡出",其實質是男性文化在兒童教育中的整體"淡化",使整個兒童教育處于女性文化狀態之中。其深層次原因是應試教育的誤導,人格教育、創新教育等不受重視,再加上社會競爭加劇的壓力,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父親們在人格成長教育等"強項"上難以發揮作用。新世紀前后,教育改革從思想觀念層面、制度層面上全面展開,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全國上下的共同行動。這一切,為父親的"復出"與角色重塑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希望。
在終身教育觀、畢生發展觀的價值導向下,很多研究者在研究"個體成為父親后的一系列發展變化"的豐富成果基礎上,提出: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僅父親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而且孩子的出生發育也對父親"成長"產生影響。"初為人父"意味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行為的重新構造。研究表明,育兒體驗不僅刺激著父親角色的加速確立,而且促進父親個性的健康完善。在親子溝通中,父親的自我克制性、視野開闊性、生存感、自我能力感等也會顯著變化。"影響"是互動的,效應是廣泛的。隨著孩子從嬰幼兒、兒童發展為少年、青年,乃至成人,父親角色都將陪伴孩子。因此,父親角色的獲得,將是一個終身學習、畢生努力的過程;父親角色的學習,不僅指作為父親對家庭的責任承擔,而且指父親自身一輩子"做人"--處世、立身的人格修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