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16|回復: 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了解長沙

          [復制鏈接]

          0

          主題

          486

          帖子

          -15

          積分

          育兒

          積分
          -15

          優秀版主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8-2-18 22:4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湖南省省會,城市面積53平方公里,人口602萬(2003),其中市區人口220萬,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廣鐵路線上,是一座具有3000年歷史的“楚漢名城”。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機械、紡織和食品加工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湘繡聞名中外,郵政編碼: 410000 ,電話區號: 0731。

                 長沙市位于湖南省東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其地域范圍為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東鄰江西省宜春地區和萍鄉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56平方公里。

                 長沙是一座有3000余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時期,就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一。漢朝的劉邦立國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臨江為長沙,并設立漢朝的屬國——長沙國,自此之后,長沙開始筑建城墻,并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真愛如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0

          主題

          486

          帖子

          -15

          積分

          育兒

          積分
          -15

          優秀版主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2#
           樓主| 發表于 2008-2-18 22:42:50 | 只看該作者
            歷史



               距今約15~20萬年以前,長沙有人類的活動,經過15~20萬年的發展,長沙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30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并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夏商周以前
                傳說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來過長沙。司馬遷的《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宋朝羅泌的《路史》記載:少昊氏“始于云陽,胙土長沙”(胙即賞賜之意),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
          長沙,夏代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于史籍的最早記載。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的傳人,長沙進入青銅器時代。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著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為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制造青銅工具銅斧,到西周后期出現了銅制大鋤(一種重要的松土工具)、銅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 1938年寧鄉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 1959年以來寧鄉、長沙縣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為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東周以后,進入春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楚國(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戰國初期,越國滅吳,楚越對峙開始,長沙成為楚國東南邊陲的要塞。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鐵器時代,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1000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
              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別是秦國對楚國多次發起戰爭,前222年,秦國大將王翦率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余部,楚國以長沙為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為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800多年。
            
          秦漢時期
          秦代的長沙郡
                 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 長沙郡 ”,之后就是秦王朝的誕生,長沙為秦代36郡之一,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并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秦代長沙郡涵蓋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廣東的連縣、廣西的全州等地,面積幾乎相當于今湖南全省,臨湘縣為治所。

          西漢時期長沙國與長沙王
          秦朝滅亡,漢王朝建立。劉邦稱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臨湘縣駐所作為國都,也標志著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國,長沙成為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東漢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為有名無實的番王了。長沙國從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7年廢除,存在200多年,長沙國先后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吳氏長沙國
          古長沙城作為漢王番都,臨湘古城位于長沙國的中心地帶,為歷代長沙王的駐所和長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古書《 水經注 》記載,臨湘城(即古長沙城,史稱臨湘故城)系吳芮始封長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廢除。
          吳氏長沙國時期,為古代長沙歷史上輝煌時期,政治上始終不渝維護國家統一,是西漢王朝的忠實諸侯王國。劉邦所封八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英布等七個諸侯王全部消滅,唯獨吳氏長沙國自始至終效忠朝廷,就是淮陰王英布(即長沙王吳芮之女婿)反叛,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還大義滅親。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共傳5代,歷時46年。王國的官吏制度與西漢朝廷相同,設有丞相(漢高祖初曾稱柱國),由朝廷直接委任,名為輔佐諸王,實際上是派來掌握本國實權以控制地方的。

          劉氏長沙國
          前158年文帝之子景帝繼位,重置長沙國,史稱“劉氏長沙國”,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劉發封為長沙王。劉發之長沙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削諸侯王國勢力的時候,自公元前155年封地,到公元前145年 ,隨著朝廷對諸侯番國管理體制的改變,這時的長沙國轄地大為縮小,已析出桂陽郡和零陵郡,僅有臨湘、羅、下雋、益陽、連道、湘南、安成、丞陽、茶陵、攸、昭陵等13縣;長沙國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實際權力,不得干預自己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為名義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改制以前稱為“臣相”),下至縣令全部由朝廷任免。“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到劉舜被廢,共傳7代8王,歷時164年,隨西漢王朝滅亡而拆除。公元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為帝建“新朝”,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

          東漢長沙王、長沙國與臨湘侯
             王莽政權很快就被西漢末農民大起義所淹沒。公元25年,原 西漢 皇室宗族、長沙定王劉發的后裔 劉秀(即光武帝)擁兵稱帝,又建立起一個漢朝,因以 洛陽為都,史稱東漢。由于全國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隊伍和各色武裝割據,劉秀又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公元26年(建武二年),劉秀遙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復建長沙國,以控制洞庭以南 的局勢。到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至此,包括長沙在內的湖南全境正式歸于東漢,長沙的歸漢,對劉秀統一天下的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劉秀于40年(建武十六年)統一中國。長沙已早在37年,劉秀以長沙王劉興等“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將其改封為臨湘侯,又將長沙國廢除,改為長沙郡。

          三國、西晉時期和唐朝五代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后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后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
              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朝至現代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岳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
                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在太平天國軍攻打長沙的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長沙府涌現出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后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直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長沙在民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1915年,曾就讀于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并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后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
               1937年曾是長沙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濟物業繁榮,初期成為抗戰的大后方。1938年11月12日晚的“文夕大火”成為長沙城最為悲慘的事件,全城各種歷史文化遺跡幾乎損失殆盡。1939年到1944年,長沙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中、日雙方以長沙為中心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中方取得前三次戰役的勝利。
                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為是革命紀念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后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中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


          真愛如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0

          主題

          486

          帖子

          -15

          積分

          育兒

          積分
          -15

          優秀版主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3#
           樓主| 發表于 2008-2-18 22:43:14 | 只看該作者
          地理


                 長沙位于中國的中南部的長江以南地區,湖南的東部偏北。地處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過渡地帶,與岳陽、益陽、婁底、株洲、湘潭和萍鄉接壤。總面積為1181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6.33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186平方千米。位于瀏陽境內的大圍山七星嶺海拔1607.9米,為轄區最高處;岳麓山的云麓峰海拔300.8米,為城區至高點。

                 湘江為長沙最重要的河流,由南向北貫穿全境,境內長度約75公里。湘江也南北貫穿了長沙城區,把城市分為河東和河西兩大部分。河東以商業經濟為主,河西以文化教育為主。2001年10月10日市政府駐地由河東藩正街遷至河西觀沙嶺,力在發展河西的經濟以平衡長沙兩岸。

                 地圖坐標為東經111°53'~114°5',北緯27°51'~28°40',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地域呈東西向長條形狀,地貌北、西、南緣為山地,東南丘陵為主,東北以崗地為主;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大體各占四分之一。土壤以板頁巖風化物為主,夾有紅土、砂礫巖等土壤。

                 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濕多變,夏秋多睛,嚴冬期短,暑熱期長。全年無霜期約275天,年平均氣溫16.8~17.2℃,年平均總降水量1422.4毫米。水資源以地表水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徑流量達808億立方米。 除了湘江外,還有匯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主要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和溈水。最大的水庫為寧鄉境內的黃材水庫和瀏陽境內的朱樹橋水庫。
          真愛如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0

          主題

          486

          帖子

          -15

          積分

          育兒

          積分
          -15

          優秀版主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4#
           樓主| 發表于 2008-2-18 22:44:01 | 只看該作者
            公路交通

                 城區主干道有五一大道、芙蓉路、韶山路、中山路、黃興路、湘江路、瀟湘大道、人民路和“六橋三環”。

                 六橋三環:橘子洲大橋(一橋)、銀盆嶺大橋(二橋)、猴子石大橋(三橋)、三汊磯大橋(四橋)、黑石鋪大橋(五橋)、月亮島大橋(六橋)、長沙一環線、長沙二環線、長沙三環線。

                 現在六橋三環已完全貫通。通過二環線、三環線、長沙大道、雷鋒大道、金星大道等,將望城和長沙縣漸漸融入長沙城區。長常高速和長永高速使寧鄉縣和瀏陽市距離長沙不到一小時的車程。長沙也在城市的東南西北各設立了長途汽車站,在長沙火車站設立了長株潭客運汽車站。

                 長沙的公路密度達到42.74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總里程193千米。另有3條國道、14條省道和106條縣道密集分布,等級公路總里程為3361千米。

                 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長常高速公路、長瀏高速公路

                 長常高速公路已經延伸到張家界而成為長常張高速公路,目前也已經有了進一步延伸到重慶而建成渝長高速公路的規劃。長瀏高速公路也正在修建延伸到萍鄉的一段。京珠高速公路的輔線長潭西線高速公路和長株高速公路也已經動工。

                 國道:106國道107國道、319國道

                 湘江穿過長沙,并連接洞庭湖長江主流。長沙有湘江千噸級航道和有全國最大的內河主樞紐港——霞凝新港。
          真愛如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0

          主題

          486

          帖子

          -15

          積分

          育兒

          積分
          -15

          優秀版主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5#
           樓主| 發表于 2008-2-18 22:44:21 | 只看該作者
                   航空交通

                 長沙的民用機場有黃花國際機場。黃花國際機場位于長沙東郊的長沙縣黃花鎮,距離市區約10公里,有機場高速和長永高速直達。機場可直航境內45個主要城市和香港、曼谷、漢城、釜山等境外城市。2005年黃花機場旅客吞吐量為456.2萬人次,位居全國機場第17名。

                 大托鋪機場位于長沙南郊三環線以外,以前為軍民兩用機場,今為專用軍事機場。
          真愛如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0

          主題

          486

          帖子

          -15

          積分

          育兒

          積分
          -15

          優秀版主勛章愛心使者勛章

          6#
           樓主| 發表于 2008-2-18 22:44:49 | 只看該作者
          教育


                 教育的數據方面,2004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9所,普通高中92所,初中學校255所,普通小學1433所。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學生32.94萬人,在讀研究生2.28萬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2.99萬人,初中在校學生26.58萬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31.80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7.79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生初中入學率100%。

                 長沙的中等基礎教育在湖南省內有較高知名度。湖南師大附中、長沙市一中、長郡中學和雅禮中學的師資配備、教學設施和教育質量等都處于先進水平,擁有毛澤東、朱镕基、任弼時、周立波、陳賡等著名校友,歷年進入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畢業生占全省很大比例。長沙市一中和湖南師大附中在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上多次獲得金牌。近幾年長郡中學的高考成績在湖南全省均名列前位。雅禮中學為美國耶魯大學校友組織雅禮協會創辦,以英語教學聞名。

                 長沙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擁有4所211工程“重點大學”即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有3所進入985工程,數量上與上海和西安并列第二。國防科技大學是最好的軍事院校之一,在計算機領域十分突出。中南大學在材料、機械、冶金、醫學和橋梁隧道工程等領域研究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以“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而奪得空缺6年之久的第一個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湖南大學的前身是岳麓書院,其土木建筑、化學和生命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漸入前列。
          真愛如茶,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