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兒童出生體重及6個月內體重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兒童相比無明顯差異,而6個月后差距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長缺乏科學喂養知識。
缺乏科學的喂養阻礙兒童發育生長情況日益嚴重。昨天,記者從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了解到,門診中八成的家長過于寵愛孩子,而沒有在嬰兒4個月后及時或合理添加輔助食品。兒中心兒保科吳虹指出,越來越多的寶寶需要補“咀嚼課”。如果不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會影響了舌頭的鍛煉,有的甚至會影響說話。
一然已經22個月了,本來一然應該可以享受和大人一樣的美味。但是,一然不會吃飯,只會吃泥狀的食物。原來,奶奶太心疼孫子,總是將每餐的食物煮爛,混在粥里喂一然吃,所以吃正餐時一然仍然是習慣性的吞咽,不加咀嚼,碰上稍硬的食物喉嚨受不了,就往外吐。為此,每次喂一然吃飯,媽媽都要準備一個小盆子,還要多準備一點食物,以防一然的嘔吐。醫生開出處方:寶寶的咀嚼能力沒有及時訓練,喉嚨對粗糙的東西過于敏感,所以會抗拒,必須立即給一然的咀嚼好好補補課。
無獨有偶,在門診中有八成的孩子在吃上出現了問題。一些孩子只會用奶瓶喝奶,父母把所有的東西都混在奶粉里給孩子吃,孩子只要囫圇吞棗地把食物吸吮下去就可以了;一些家長在喂飯的時候一次給孩子過多的食物,孩子嘴里被食物塞得滿滿的無法咀嚼,就會養成含飯的習慣。久而久之,家長會發現孩子吃一頓飯要很長時間,飲食沒有規律,飯量也很小。
很多小孩不僅不會吃飯,還影響了說話的能力。吳虹告訴記者,門診中醫生發現很多孩子不會發翹舌音,只會發平舌音,有的把“K”發成“T”。
看似是語言發展的問題,其實是缺乏咀嚼能力鍛煉。
其實,嘴巴在咀嚼食物的同時舌頭也得到鍛煉。寶寶在吸奶的時候,僅鍛煉了舌頭的前部,而咀嚼的時候舌頭全方位都在運動。咀嚼還為口腔肌肉提供各種不同的刺激,提高寶寶發音的清晰程度。另外,來自新食物的味覺、嗅覺、視覺、觸覺等多種刺激可以促進嬰兒感知覺和運動的發展。
最近,衛生部印發《嬰幼兒喂養策略》已經明確,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生與不科學的喂養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我國許多嬰兒在6個月后不能及時和合理的添加輔助食品,影響嬰兒生長發育。衛生部建立嬰幼兒喂養監督評估組,定期進行嬰幼兒喂養評估并及時進行分析反饋。
吳虹透露,吸吮是天生的,而咀嚼需要學習,需要家長的培養。家長務必在寶寶4個月后就制訂添加輔食計劃,逐步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習慣了吸吮的寶寶要學會咀嚼吞咽需要一個過程。寶寶的咀嚼訓練也要分階段進行。媽媽一定要根據寶寶月齡逐步更換食物,耐心地反復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咀嚼訓練步步走
第一步 時間:4~6個月 訓練重點:吞咽輔食 特點:半流質
可選輔食:米糊、蛋黃泥、果泥、蔬菜泥
學會吞咽是日后攝取固體食物的重要前提。4~6個月是寶寶學習咀嚼和吞咽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比較適合添加泥糊狀的食物。從4個月開始可用小勺給寶寶喂食半流質食物,如米糊、蛋黃泥等。
第二步 時間:6~12個月 訓練重點:咬、嚼輔食 特點:黏稠、粗顆粒
可選輔食:碎肉、碎菜末、碎水果粒、面包片、手指餅、小魚干
寶寶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媽媽可給寶寶提供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養寶寶的咀嚼能力。這時的食物應由稀到稠,顆粒由細到粗,從在泥糊狀食物里添加少量的小塊固體食物開始。隨著月齡的增長,寶寶主動進食的欲望也增強了,喜歡自己抓食物吃,這時媽媽可以把切碎的固體食物給寶寶,讓他自己吃,刺激寶寶學習在嘴里移動食物,培養寶寶對食物和進食的興趣。
第三步 時間:12個月以上 訓練重點:咀嚼后的吞咽輔食 特點:較粗的固體
可選輔食:水餃、餛飩、米飯、其他纖維不太多的成人食物
隨著牙齒的萌出和完善,寶寶的口腔動作也越來越豐富,咀嚼吞咽動作協調,漸漸地可以用牙齒咬碎再咀嚼。這時應給寶寶吃較粗的固體食物,多吃粗糧。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典范,利用寶寶愛模仿的特性,經常示范咀嚼動作給寶寶看。
每天給寶寶準備一些小零食,如長一點的手指餅干棒、一段段的青菜菜莖,讓寶寶握在手里吃,讓孩子口腔和喉嚨逐漸熟悉稍硬的食物。
第四步 時間:24個月和成人吃一樣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