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tv對于音樂來說,究竟是一種錦上添花的補充,還是磨損音樂本身意義的災難?我不喜歡各種版本的vcd或者dvd,相反,我更偏向于收藏磁帶和cd,因為這些只有聲音出場的介質中,留給我更多的關于生活的體驗和想象。圖像是一個邊界分明的世界,有什么,沒有什么,一目了然,不需要去發揮想象。音樂是一個有聲又無聲的世界,無聲的世界隱藏在聲音中,需要發揮情感和想象力才可以逐漸勾勒出一些殘缺的畫面,誰也不能給出一幅豐潤完滿的關于音樂世界的畫面。
音樂是需要體驗的,而不是在一個已經圈定好的世界中翻來覆去。本雅明曾說收藏書令人動心之處,不在于書本身,而在于書背后的那些故事,某某在書上的簽名,誰曾經收藏了這本書,都是使人向往的事情。本雅明時常用寓言來表達他對世界的感知,那些寓言的解讀永遠是沒有邊界的,正因為如此,本雅明才變成了一個謎,奢望用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解讀他,概不可能。音樂何嘗不是如此?
MTV時代的局限在于,一切都是現成給予的,這些光怪陸離的畫面將音樂硬生生地切割成一幅幅畫面,就像拿著錐子在巖石上刻下一個個圖像,圖像是不容變改,只需要硬邦邦地去接受。我們的經驗在穿梭如流的畫面前變得一文不值,也沒有介入到音樂當中去的希望,于是,原本存在著神秘交流的欣賞過程變得單調而貧乏。
事實上,創作者在創作一部作品的時候,是不存在預先有一個完全而充實的圖像的,他仿佛在瓊瑤匝地,流風回雪的漆黑晚上游走,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樣的風景或者什么樣的人。柏拉圖以迷狂來描述詩人創作時候的心理特征,那是神靈附體的結果。創作者的世界是屬于一個未曾被人開拓過的領地,那里面杳杳冥冥,仿佛有某個人在指點著你的前行,又仿佛全無征兆,世界拋下了你,聽憑你在深一腳淺一腳地獨自掙扎。創作者的世界是不完美的,就算偶然得到了一點紛紅駭綠的繽紛,也不足以使他一勞永逸,自此便可毫無顧慮地安享其成。
然而,mtv很簡單,它想當然地把創作者求索的彷徨心安理得地轉換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一傷感就拿眼淚敷衍了事,一懷念就拿凄風冷雨來敷衍塞責,這是商業化時代的慣用伎倆。創作者內心的世界被程序地簡單化了。每個創作者播下的是龍種,結果收獲的跳騷是。難怪尼采對現代歌劇深感不滿,在他看來,音樂的地位被僭越了,歌詞和形象取代了音樂本身的地位,他憤憤不平道:“音樂被視為奴婢,歌詞被視為主人,音樂被比作肉體,歌詞被比作靈魂;最好的結果不過是把音響圖畫當作最高目的”。(悲劇的誕生)可惜,這番話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音樂在現代變得越來越失去自主性,掣肘于其他非音樂因素。
畫面是一輛欲望號快車,它滿足的只是感官刺激。音樂是靜影沉璧的湖水,看似風平浪靜,里面蟄伏著折戟沉沙,要想明白音樂曾經有過什么,需要潛入水中,將這些銹跡斑斑的東西打撈出來,認真磨洗,才可“認前朝”。我們常常在畫面傳遞的快感中忘卻了這些,有時候,我們殢緬的世界和音樂本身想要表達的意念南轅北轍,然而,很少有人察覺也很少會去沉思。音樂就只成為用來娛樂的工具,缺失了沉思和體驗的音樂,被畫面引向一個狂歡深淵,那里開滿了塑料的花朵,但沒有一絲令人心曠神怡的香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