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講來,有橋的深層含義是有水,水多了自然就會建橋。
據老一輩的濟南人講,在上個世紀中期以前,因為濟南有很多泉水,所以濟南就有很多的橋,比如霸王橋,文化橋,解放橋,洪濟橋,壇橋,東門橋等。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就是現在位于趵突泉公園北區的大板橋和小板橋。
大板橋原稱廣會橋,迄今至少有350多年的歷史了。在明清時期的濟南方志中均有所記載:濟南一名大板橋……橋南為趵突泉……青山之泉均與北水會,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漲發,奔騰澎湃……
據今年已經70多歲的老濟南原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世 講,廣會橋名稱的由來和從前濟南城市西南部的發展狀況有著很大的關系。濟南舊城的西南城門叫坤順門,通往城外的橋叫坤順門橋,始建于公元19世紀后期,清代光緒年間。在清末還沒有開通坤順門、落成坤順門橋之前,人們從城內去趵突泉,必須出西門沿途經廣會橋,由城西南經趵突泉至西門進城,廣會橋也是交通要沖,因此它廣而會合四方往來的游人客商,從而也就有了“廣會”之名。盡管如此,廣會橋還是漸漸被人們淡忘,早就廣為人知的大板橋之名又將它重新代替。所以在老濟南的印象里,只有大板橋,沒有廣會橋。
小板橋原名眾會橋,位于大板橋東,顯然“眾會”和“廣會”的含義相去不遠,長期以來人們也是很少提到眾會橋,只知小板橋。小板橋街,便因本街有座橫跨趵突泉支水道的小板橋而得名,小板橋街上有3座橫跨趵突泉支水道的橋,一是眾會橋,一是小板橋東石板橋,一是小板橋東南石板橋。
這一帶屬于趵突泉泉群部分泉水向北瀉入西護城河必經之處,河道交叉,泉源充沛,一年四季溪流潺潺,富有水鄉韻趣。趵突泉水流出泉池,在大板橋處分為兩股,將附近剪子巷南口的一片民居房舍從巷里分割出來。然后,泉水在剪子巷北口小板橋處匯合。水巷、民居、小橋、街道交錯,融為一體。其情其景正如古詩所詠:“一曲溪流一板橋,浣衣石面汲泉瓢。家家屋后停織女,樹底橫舟手自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