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濟南地區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目前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現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的遺址,已在境內發現8處,是山東省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濟南地區的活動更加頻繁,因而遺留下來分布較廣、數量較多的遺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長清的大柳杭,平陰的周河等,內涵豐富,面積廣大。與大汶口文化一脈相承的是山東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龍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首次發現而被命名。通過對城子崖遺址的進一步發掘,發現在龍山文化時期,該處已有一座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城址,其規模居全國已發現的8處同時期城址之首。1961年國務院將城子崖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東地區繼龍山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夷人文化。目前,濟南地區已發現該時期遺址達數十處,其中尤以章丘縣境內數量最多,城子崖遺址仍是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遺址。遺址上的龍山文化城址之內,存在一個面積17萬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這是國內發現和確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已進入奴隸社會的商代,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在城子崖一帶,建立了譚國。西周建國后,行分封制,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剌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有關濟南的文獻。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此時的濟南,仍地屬齊國。春秋時期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北郊馬鞍山一帶;戰國時期的齊國大思想家鄒衍,創立陰陽五行學說,為稷下學派著名學者,其墓即在章丘;盧人(今長清人)扁鵲,精通內科、婦科、五官科、小兒科,創立望、聞、問、切的診病方法,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建立郡縣制。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歷下邑。
漢初,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于東平陵(今章丘縣平陵城)。漢文帝時,年過九旬的濟南人、秦博士伏生口授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傳后世。漢武帝時的博士弟子濟南人終軍,先后出使匈奴和南越,為統一中國做出了貢獻。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位于長清縣孝里鎮的古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東漢,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室內的畫像及題字,被列為全國書法藝術名碑。
魏晉南北朝時期,濟南多處于戰亂之中。晉永嘉(307~312年)年間,濟南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自此,歷城便成為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進入隋唐,社會趨于穩定。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濟南郡為齊州,治所仍在歷城。隋唐時期,佛教在濟南十分興盛,留下眾多的佛教勝跡。主要遺存有歷城柳埠四門塔、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以及千佛山、青銅山、玉函山、龍洞等地的石窟造像等。四門塔為全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與其附近的千佛崖石窟造像(含龍虎塔、九頂塔),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北魏的長清靈巖寺,唐代極為輝崇,今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高僧、長清人義凈,繼玄大壯之后赴印度取經,譯佛經百余部,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
宋開國后,濟南沿稱齊州;兆谡土辏1116年),升州為府,齊州遂為濟南府。社會的長時期相對穩定,使濟南呈現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詩人黃庭堅曾以“濟南瀟灑似江南”的詩句贊美濟南的湖光山色。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勤政之余,飽覽勝跡,每至一地,總賦詩撰文,為濟南山水錦上添彩。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入侵,在濟南建立了金地方政權,遭到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1161年,爆發了耿京、辛棄疾領導的農民起義。隨后,紅襖軍、楊妙真領導的起義軍均在濟南地區活動過。北、南宋之交,濟南“二安”相繼蜚聲文壇: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詞作情真、意深、語新,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婉約派”之宗;“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字幼安),不僅是一位畢生致力于國家統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產的文學家,他創作的詞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