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Nancy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多胞胎家庭生存狀況調查

          [復制鏈接]

          0

          主題

          24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7#
           樓主| 發表于 2007-12-21 12:21:56 | 只看該作者
          “知道三個小孩耳朵都有問題,我頭都炸了。



          ”三胞胎的外公楊育汝說。他的第一次頭痛,是在女兒懷孕6個月照B超時,他知道自己的未來外孫是三胞胎,“到時財力和精力肯定應付不過來”。他的女兒不但繼承了自己家族的多胞胎傳統,一生就是三個,而且把父親的聽力缺陷也復制了三遍。
            這天小區停水,三個孩子的尿布堆滿了廁所,散發著復雜的臭味。就像所有多胞胎家庭早期所經歷的一樣,三個孩子重復著短暫的睡眠和長久的哭鬧,還有吃喝拉撒,她們的母親、奶奶和姑姑則重復著為她們換尿布、喂奶和哄逗。若不是停水的話,她們的尿布會被一批批地洗凈、晾掛到窗臺上,在鄰居看來就像是萬國旗招展飄揚———但陽光再好,她們也沒有什么機會到外面樓下去曬曬,因為她們的照顧者通常都精疲力盡了。

            “我們不斷地逗她們,刺激她們的耳朵,看有沒有好轉的可能。”現在還在讀大學的賈云霞,時常用力在三胞胎耳邊拍手掌,觀察她們的反應。不過,趙慧利說,先天性重度神經性耳聾無藥可治,只能為患者配助聽器,裝電子耳蝸。
          讓美妙的事情在你生命中發生吧!!!

          0

          主題

          24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8#
           樓主| 發表于 2007-12-21 12:22:54 | 只看該作者
           捐助的兩難

            11月8日,楊育汝專門打電話給杭州的樓時偉,祝他記者節快樂,然后陳述家庭的不幸。在網絡上,樓時偉被稱作“中國多胞胎之父”。

            與所有處于嬰兒期的多胞胎家庭一樣,楊帆的奶根本不足以喂養三個小孩,于是家人們要買盛源奶粉,每個月一箱,每箱12包,每箱800多元錢。奶粉錢,成了小孩子降生后的第一項主要支出。

            “父母倆的工資加起來才600多元。”楊帆在學校做復印活,一個月工資是340元,比她的丈夫剛好多了20元,而現在,為照顧三個孩子,和所有多胞胎母親一樣,她再也沒時間去工作了。這對聾啞夫婦除了殘疾人福利以外,本來還應享受低收入特困戶的補助,但街道卻以各種借口推托;楊育汝翻了很多資料,查不到專門針對多胞胎家庭的國家福利。

            樓時偉向楊育汝說,自己會向當地的嬰兒食品公司通報情況。16年來,樓時偉已經做過50多次這樣的事情:“多胞胎出生以后,家庭的困難就會來得很快,食品首當其沖。”

            同在杭州的貝因美公司是樓時偉聯系最多的嬰幼兒食品企業,貝因美的董事長謝宏在15年前曾經在媒體上向社會承諾,只要是剛出生的多胞胎(三個或以上),都有資格享受他們的食品贊助。在當時,樓時偉給了謝一個“定心丸”:每98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雙胞胎;每7921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三胞胎;每704969次妊娠有可能出現一對四胞胎……而且,并非所有的多胞胎家庭都會找上門來。

            不過這筆賬還是越滾越大。在上世紀80年代前的50年,全世界發生五胞胎只有35例,發生六胞胎只有13例;從1990年代初到現在的15年,貝因美他們單單有記錄在案、援助過的中國多胞胎家庭就超過了500個,其中包括7個5胞胎家庭與2個6胞胎家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承諾發出以后,“鋪天蓋地的求助馬上就來了,這幾年越來越多。”

            在貝因美的資料里,它們援助的多胞胎家庭,在全國20余個省、直轄市均有分布,其中浙江、山東、江蘇、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廣東等地受捐助的多胞胎家庭達到50%以上。一位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真不知道是多胞胎出生率高了,還是媒體發達了……我們經常在猶豫,宣傳做多了,怎么保證奶粉給到最需要幫助的家庭?”

            12月初,在樓時偉的聯系下,貝因美的工作人員,以及他們搬過來的奶粉和米粉,很快就到達了開封。聾啞女兒的多胞胎家庭面臨著雙重困境,能讓貝因美不假思索地火速施援,他們與賈家簽訂了直到孩子3歲有效的捐助協議。貝因美曾經發現,有些多胞胎家庭寧愿把他們贊助的奶粉用15塊錢一包的價錢賣掉,換醬油,而只讓小孩兒喝紅糖水度過哺乳期。現在,貝因美要求像楊育汝這樣的求助者,除了提交多胞胎的出生證明與照片等資料以外,還必須保證贊助的奶粉和米粉必須喂到孩子的嘴里。
          讓美妙的事情在你生命中發生吧!!!

          0

          主題

          24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9#
           樓主| 發表于 2007-12-21 12:25:00 | 只看該作者
          “共同”成長的煩惱與幸福
            三年前,安徽一位母親,騎著三輪車帶著三胞胎孩子到杭州“萬里尋父”。



          她把車騎到了報社門口,被樓時偉發現。樓把她拉到企業去,聯系了2000元米粉的捐助。不過,沒過幾個月,武漢媒體就接著寫文章,揭示了這個母親為孩子尋父是假,在全國巡回乞討才是真。

            同樣是三輪車,著名的蘇州三胞胎盲童母親馬寶鳳,靠蹬三輪車養家把孩子拉扯大,在2005年被全國婦聯評為“感動中國的十位母親”之一。

            剛過50歲的單冬春,也曾是一位“三輪車夫”。但他不是用來行乞,而是送四個娃娃上路:上幼兒園要蹬車,上醫院也要蹬車,一路上招惹著路人的眼光。

            單的多胞胎家庭也經歷過最艱苦的嬰幼兒時期。“請過兩個保姆。但都嚇跑了。”當熬過這段日子以后,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便擺在了家長面前:這比喂奶輕松了一點,而且又更幸福了一點。

            單佳、單虹、單瑋、單婷,四個從小就開始活蹦亂跳的女孩子,現在已經19歲。與一般的多胞胎不同,她們是罕見的單卵四胞胎,從小到大的長相都酷似無比;在父親看來,她們的性格也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人們天然對長相相似又漂亮的多胞胎產生喜愛之情。從四姐妹會走路開始,她們一走到街上,就會招來一圈一圈好奇者,重復地詢問誰是老大一類的問題,直到她們被迫跑回家為止。單氏四姐妹3歲上幼兒園時,按常規要收兩萬塊贊助費,但園長看著小女孩們長得很像,便減免了一半。現在,她們已經是南京一所軍校的藝術團成員,開始參加體制內的青年歌手比賽。

            單冬春很早以前就懂得去批發市場為四姐妹“進貨”,讓她們穿同一款衣服,同一種鞋子,吃同樣的飯。在記者的調查里,多胞胎孩子之間互相比較和爭奪資源是家庭的常態———在多胞胎家庭里,沒有真正的大小之人,沒有老大讓老二的傳統,于是父母們總是想盡辦法保持“喂給公平”。有家三胞胎孩子,自小就以為雞有三個腿,原因是母親總是把一只雞翅膀的肉修成雞腿的樣子,好讓三個孩子們不為此爭吵。
          讓美妙的事情在你生命中發生吧!!!

          0

          主題

          24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10#
           樓主| 發表于 2007-12-21 12:25:20 | 只看該作者
           單總是要求孩子們生活在一起,連考學校也必須共進退。四姐妹三年前初中畢業,盡管各自強項不同,但最終還是在父親要求下,一起考進了杭州的藝術學校。“老大和老四開始不樂意去,因為她們的文化課成績好。我說,兩個去兩個不去(藝術學校),像什么樣子?”單冬春說,“她們還是很相似的,譬如從小喜歡的東西(唱歌跳舞)就差不多。我想,四個一起上臺唱,總會有些轟動效應。”

            單婷自小就擔任起一般多子女家庭中老大的角色,也是主要的“告密者”———譬如向父母報告誰的考試成績差了;到現在,她還在南京給姐姐們規定一個月內出校門的次數。

            單冬春很滿意這樣的狀態:“幾個同齡小孩的好處就是自成一個圈子。藝校的學生很復雜,但四胞胎讀書和生活都在一起,互相監督,所以從來不挨老師批評。”現在,在父母的眼光看來,四姐妹的生活各自有分工:老大最懶,像思想家;老二喜歡跟長輩打交道;老三在文工團里人際關系搞得不錯;老四最勤奮。

            單冬春為女兒們想得很遠。他的計劃盤算到了后年:如果四姐妹在藝術表演的路上不能上一個臺階,就讓四姐妹回杭州一齊做幼教老師;他的妻子則要求四姐妹到25歲以后才能談戀愛。不過他們也知道,越接近成年,四個樣貌性格原來幾無差異的女兒,始終要發展出相對獨立的一面———“新的問題是,如果四姐妹這樣互相‘依賴’著生活下去,她們各自以后如何獨立地適應社會?”發掘過多胞胎“集體優勢”的父親對著記者自言自語。他又在發愁新問題了。

            單冬春不知道,按照四姐妹內部的眼光看,她們之間的這種區別跟父母想象的是另一碼事:大姐內向,喜歡想問題;二姐敢想敢做;三妹比較敏感,容易沖動;老四膽子最小。11月的周末,老二希望出門,被媽媽責備了一頓,但她還是趁著記者采訪時機,戴著粉紅色的帽子蹬出了小巷子。周末過后,四姐妹就要回南京了,她們又可以游離在父母的監督之外,上QQ,發短信,認識新朋友,開始嘗試獨立、完整的生活實踐了。
          讓美妙的事情在你生命中發生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