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育嬰網
標題:
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打印本頁]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17
標題:
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害怕和恐懼是人的本能情緒之一,這種本能情緒從寶寶一出生便如影隨形般開始了。絕大多數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怕黑、怕陌生人,甚至怕水、怕動物。寶寶為什么會恐懼這些在成人看來非常安全的事物?讓我們透過膽小的表面,探尋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17
恐懼事件之一:怕較大的噪音
“這么響的聲音,一定是很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恐懼背后: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后,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并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并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18
恐懼事件之二: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懼背后: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于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于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趕走恐懼: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里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后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游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18
恐懼事件之三:怕和媽媽分離
媽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恐懼事件:媽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壯壯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咪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咪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壯壯好一陣哭鬧,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里睡著了。從此,壯壯每天都把媽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壯壯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趕走恐懼:在寶貝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咪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咪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咪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寶貝,媽咪要去哪,并以寶貝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么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寶貝玩分離的游戲,在跟寶貝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咪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19
恐懼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個不認識我的人非要抱我親我,他一定是想把我從媽咪手里搶走吧?
恐懼事件:當當在家活潑調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個不停。這個在家活躍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門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咪懷里,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咪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里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咪不松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趕走恐懼:怕生是大多數寶貝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后消失。對待怕生的寶貝,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寶貝抱在懷里,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寶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34
恐懼事件之五:怕動物
“小狗快走開,別靠近我,你會咬我,會吃掉我的……”
恐懼背后: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寶寶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寶寶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寶寶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寶寶正處于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象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趕走恐懼: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寶寶的話,避免讓寶寶遐想出動物的兇殘。其次,可以給寶寶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寶寶先接觸玩具,然后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寶寶膽子大些后,可以和寶寶一起嘗試給小動物喂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寶寶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不要強迫,如果寶寶不愿意不必勉強)。還可以買一些關于動物的碟片和寶寶一起欣賞,說不定從此會激發寶寶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哦。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34
恐懼事件之六: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了,黑暗里有什么?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于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里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寶寶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寶寶,甚至把寶寶關在黑房間里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寶寶對黑暗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著,并在寶寶的房間里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寶寶在黑暗的房間里做找東西游戲,這樣可以讓寶寶在游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36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害怕對象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如: 0-6個月 高分貝的噪音,突然而來的聲響,身體陡然失去支撐;6個月-1歲 一般意義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環境,浴盆和浴缸排水;1-2歲 一般意義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傷、排便;2-5歲 害怕黑暗、孤獨,想像中的怪獸、強盜、醫生等。
作者:
嘟嘟媽媽
時間:
2009-6-2 09:37
如何疏導孩子的恐懼心理
小編提示:
那么,我們應如何防止幼兒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呢?或說父母應如何教育幼兒呢?
首先,父母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幼兒所面臨的事物,切忌言過其實地恫嚇兒童,更不能使用妖鬼等不存在的東西來欺騙孩子。因為幼兒對外界的接觸很少,經驗很有限,加之在幼兒的眼中,父母是無所不知的,他們會確定無疑地相信父母的話。父母為了尋求所謂的“安全”而制造的謊言,往往會伴隨兒童很長的時間,同時還會造成孩子不適當的恐懼。
其次,父母不要溺愛孩子。眾所周知,溺愛的不良后果不勝枚舉,但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溺愛往往是造成孩子膽小直接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初次和父母分開睡的幼兒,為了得到母親的撫慰會哭鬧著不肯單獨去睡,他會找出害怕的理由來拒絕。此時,父母千萬不要遷就孩子,否則他的“陰謀”得逞的同時也真的會相信自己謊言所說的,由此害怕單獨一人居住。父母應堅持自己的主意,以免真的會出現這種恐懼。
最后,父母本身要給幼兒做榜樣。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恐懼,那么父母自己先要無所畏懼。如果父母害怕電閃雷鳴,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聽見雷聲時,也會感染上同樣的恐懼。假如父母不能避免恐懼的話,那就盡量不讓孩子發現。
歡迎光臨 中國育嬰網 (http://m.mmmmmovi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