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育嬰網
標題:
小心母愛表達不當傷害寶寶
[打印本頁]
作者:
lulumama
時間:
2009-3-29 10:39
標題:
小心母愛表達不當傷害寶寶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緊張、焦慮、急躁、害怕、漠視……這些負面情緒如果長期伴隨著媽媽,那么孩子也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即便他還不懂得表達,也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告訴你:
媽媽的不良態度:擔心
媽媽的不良態度:急躁
媽媽的不良態度:忽略 媽媽的不良態度:“過度重視”
媽媽的不良態度:焦慮
作者:
lulumama
時間:
2009-3-29 10:40
媽媽的不良態度:擔心
孩子的表達方式:周末發燒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樂樂和他的媽媽就成了星期天醫院急診室里的常客,原因是樂樂經常會在周末無緣無故地發燒。樂樂媽媽很擔心,帶著樂樂做了各種各樣的身體檢查,可也沒查處有什么問題。除了“周末發燒癥”外,樂樂一切正常。樂樂媽媽很少在周末帶樂樂出去玩,因為她總是擔心樂樂會在外面突然發起燒。即便是出去了,她也會老是問樂樂:“你有沒有不舒服?”或者是叮囑樂樂:“如果不舒服趕快告訴媽媽!”樂樂的“周末發燒癥”已經成了她的一塊心病。
專家支招:如果樂樂的身體檢查都正常的話,問題應該是出在樂樂媽媽身上。很可能是樂樂媽媽的焦慮情緒間接地影響了樂樂的身體狀況。這種情緒上的影響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了,例如產后喂養新生兒的媽媽如果總是擔心自己的奶水不夠,而處在焦慮狀態下的話,盡管新生兒還很小,也能夠受到媽媽的影響,出現總是哭個不停、煩躁、睡不安穩等不良反應。孩子生病是正常的,而且現在的醫療服務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即便周末孩子生病了,也隨時能夠找到醫生就診,沒有必要總是憂心忡忡的。建議樂樂媽媽從現在開始不要再跟孩子提“不舒服”的問題,周末帶孩子出去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作者:
lulumama
時間:
2009-3-29 10:41
媽媽的不良態度:急躁
孩子的表達方式:口吃
平平的媽媽是個急脾氣,說話做事都像一陣風。可是平平總是畏手畏腳的,膽小怕事,一遇到陌生人就吞吞吐吐地說不清楚話,媽媽越是催,平平越是叫不出來,甚至還會口吃。為了平平口吃這個毛病,媽媽著實費了不少的勁,看專家門診,每天抽出一些時間教平平說話。不過,大多數學說話的過程都會以這樣的結尾告終:“平平聽媽媽說‘叔叔’,跟著媽媽讀,大點聲!對!快點,再說一遍!快說!你這孩子怎么這樣,跟著媽媽說,快呀!”結果是平平的口吃沒有改善,反倒是平平媽媽越來越沒有了信心。
專家支招:口吃很可能是精神緊張造成的。平平媽媽的急躁情緒對孩子的表達構成了干擾,因而出現了以上的表現。在孩子學習說話的階段,父母的引導尤為重要。應該多鼓勵,不要老是催促孩子。在孩子學習說話的時候,不要經常打斷他,應該鼓勵他把話說完,并且在適當的時候幫助他。孩子的思維和神經系統還不完善,表達很可能會相對置后,也許會有口吃的癥狀發生,家長應該安慰孩子,例如“寶寶別著急,想好了再說。”
作者:
lulumama
時間:
2009-3-29 10:42
媽媽的不良態度:忽略
孩子的表達方式:啃手指
毛毛3歲了,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是個人見人愛的漂亮寶寶。不過如果你和他呆上一會兒,就會發現他總是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著,無論媽媽怎么告誡他,或是溫柔地制止他,都無濟于事。
毛毛的媽媽是一家外企的高級職員,平時工作非常忙,經常是好多天見不到毛毛一面,毛毛從小由保姆照顧。等到發現了毛毛啃手指的毛病,平時一向很自信的她,也開始變得束手無策。毛毛媽媽帶著孩子去過很多醫院,做過各種各樣的檢查,醫生的答案都是:這孩子沒有病。那么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專家支招:啃手指有很多原因,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缺鋅、缺鐵等。醫院的檢查排除了這些病理性原因的可能性。從分析的情況看,毛毛吮手指的舉動應該是一種典型的自慰癥的表現,屬于無臨床病理變化的心理障礙。問題的誘因應該出在毛毛媽媽的身上,繁忙的工作讓她忽略了孩子對于母愛的向往。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懷,毛毛才會用啃手指這種方式來自我安慰。
作者:
lulumama
時間:
2009-3-29 10:42
媽媽的不良態度:從“內疚”發展到“過度重視”
孩子的表達方式:厭食
園園是個早產兒,從生下她的那天起,媽媽就老是覺得對不起她,沒有給她一個和其他孩子一樣的健康的開始。在保溫箱里躺了15天后,園園回到了媽媽身邊。從那以后,媽媽就辭了職專心在家里照看起園園。媽媽照看園園太精心了,就連吃母乳都要先擠到奶瓶里量好了量再給園園吃,生怕奶水量不夠,媽媽又不知道。而且會嚴格地按照書上的要求,每天喂6次,一次都不能少,不管園園是不是真的餓了。久而久之,媽媽發現園園開始不愛吃奶了,經常是把奶吐出來,要不然就是抗拒奶嘴。真是把園園媽媽急死了!
專家支招:像園園媽媽這樣的情況現在越來越多,因為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哄吃飯的情況也是有的。孩子是個個體,有他獨立的個體特征,不可能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一樣。因此盲目地按照書上教的方法,刻板地教養孩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拒絕吃,說明孩子并不餓,孩子對饑餓有本能的反應,如果餓了,即使他還不懂得表達,也會用哭聲告訴你的。對于大一點的孩子,情況也是一樣的。沒有必要一家人追在孩子后面,只為了讓他能多吃一口飯。即使這頓不吃也沒有關系,很可能只是因為他不餓,到了下一頓就會吃得很香了。
作者:
lulumama
時間:
2009-3-29 10:43
媽媽的不良態度:焦慮
孩子的表達方式:尿床
有一件事讓隆隆媽媽非常苦惱,那就是6歲的兒子依然會隔三差五地尿床。隆隆媽媽每天中午過后不敢讓孩子多喝水,也不敢讓孩子玩水,去晚上臨睡前都要提醒隆隆上廁所,半夜還會親自去叫隆隆起夜。她帶隆隆看過醫生,醫生并沒有發現隆隆有什么身體發育上的缺陷。嘗試過各種辦法后,隆隆的夜尿癥仍然沒有好轉。隆隆媽媽的焦慮癥卻日加嚴重了。
專家支招:尿床的孩子精神上是很緊張的,家長更要注意不要時時刻刻叮囑孩子,這樣會加重孩子的緊張。可以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控制能力,例如,孩子有尿意的時候,應該讓他控制一下,有意識地鍛煉括約肌的功能。另外應該讓孩子注意鍛煉身體,不要讓孩子過于依賴家長,并適時地鼓勵孩子的進步,增強他的自信心。還需要提醒的是,尿床的孩子跟玩水是沒有直接的關系的。相反地,孩子玩水時,水對于肌膚的刺激可以練習孩子的反射能力,減少夜尿的次數。
編后語:日本的一位醫生把這些因為媽媽的原因所造成的孩子行為的異常稱為“母原病”。這些行為的異常通常沒有什么病理上的表現,在醫生那里算不上病,通常會被我們所忽視。但是這些亞健康的表現確實會對孩子的健康有一些不良的影響。我們并不想因為這篇文章給媽媽們帶來內心的恐慌,只期待著通過我們的故事能夠提醒家長,反省一下自己的表現和教育方式。看一看是否你的情緒是否也對孩子造成了污染。
作者:
xiuxiu
時間:
2009-3-29 18:26
學習了
作者:
韓寒
時間:
2009-4-15 02:30
所以,育兒觀念上,傳統和現代的確在進行著大碰撞。媽媽們和爺爺奶內們都要接受新知識,讓寶寶在科學的育兒理念下成長
歡迎光臨 中國育嬰網 (http://m.mmmmmovi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