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育嬰網

          標題: 探討“你應該如何”——給所有和我一樣的父母 [打印本頁]

          作者: 不喜歡上網    時間: 2011-8-31 04:51
          標題: 探討“你應該如何”——給所有和我一樣的父母
          和許多的父母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我會經常告訴他“你應該如何如何。”從來沒有覺得這樣做不對或者說不恰當。因為孩子小,他自己沒有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但是他愿不愿意如此跟著我的指導去做、去想,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我們無法真正走進一個人的思想里去。但只是他當時按照我說的做了或者改了,我就很自豪,并且認為自己是對的。
            他們的高中班主任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第一次期中考試后的家長會。她真誠的告誡我們,“你應該如何,不適合高中生的管理了。”當時,他還講了許多話,但是這個理念足足讓我對高中的老師們的整體素質的上升打了一個很高很高的分數。她很年輕有三十歲左右,年齡上比我小很多。但是她的職業水準使她對這些上高中的孩子們,在更有把握性的管理上,給與更好的指導教育。
            自那以后,我對她的欽佩油然而生,最起碼比我這個高中生的母親強百倍了。
            回來以后,我經常想起她的那幾個字。盡管當時她還講了許多理論性很深刻的方方面面。但讓我一直能時常反省自己的,并加以斟酌、思索的還是“你應該如何”幾個字,它給我的反思太尖銳了。
            就象我們都知道圓周率的不確定性,作為一個綿延不斷的數來說,無數的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它擴展它,可是就是看不見圓周率的尾巴。所以,雖然它是一個最不確定的數,可它的應用之廣之最恐怕還沒有人能到清楚說明白。因此,它的不確定性造就了它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來看,不確定的真的不能說是不對的、不重要的。還有一點,稍微有一點殘缺的不完美也不一定就是不完美啊。就象維納斯,正因為她的殘缺才造就了她的舉世之美。如果給她補上一對珠圓玉潤的美臂,給她一個完美無缺的身體,恐怕她就不是如今的舉世無雙的美了。說她完美,又要她殘缺好象看起來有些矛盾似得。其實一點也不。圓周率的完美來源于它的綿延,維納斯的美就可以來源于她的殘缺。只有如此,才可以給人們更深刻的想象空間、才可以給人們不斷追求的空間。由此可見,還是具有想象的空間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經常會犯的那個錯誤,那個不經意間就會讓孩子誤入歧途的錯誤。指著一個小孩子我們說“你應該如何”的時候,也許他思想里的不確定性正在躍躍欲試,而我們的指責,會迅速讓他跟著我們的自認為的穩定性“一路走下去”。可是,我們真的就對了嗎?如果對還好,盡管沒有什么可塑性。但是不對怎么辦呢?!
            很多的傳統思想禁錮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所有的傳統思想的守舊,我們的孩子都很聽話的照學照做,一成不變了,不知道什么還會進步!我們唯一會守著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而已。有句話說“想當元帥的士兵才是好士兵”,連想都不敢又如何稱得上好呢?首先敢想才會有目標、有動力啊!
            我們平時總是很自信,我們是對的。所以為了我們的孩子們少走彎路,我們就好心的去改變他們的思想、限制他們的思想、甚至扼殺他們的那點剛剛萌芽的“聰明才智”,因為在我們這些成年人眼里,那些小聰明只會浪費他們更多的時間,而且最主要的是不能當成績升學。
            那日新聞,對我觸動也很大。就是那個關于回國的大學生拿刀子捅傷自己母親的。當時,中國市民圍了許多人,可是沒人敢上前去救那個滿身是血的母親。只有那個外國人敢,而且用了很正確的施救方法。回頭聽給這位母親治療的醫生說,如果沒有外國人有效的幫助止血,這位母親早已一命嗚呼了。記得不久前還有一次比較深刻的,好象是在青島火車站,一個外國人也救了一個忽然心肌梗塞的,因一口氣沒喘上來被自己嗓子里的痰卡住了,那位外國人竟然毫不遲疑的趴下去,用嘴巴把它吸了出來。感動之余也著實敬佩這些外國人的本領啊!
            由此,我們再來反思一下,同樣都是圍了許多人,但是我們為什么不會用有效的方法施救呢?因為我們不會,因為即使有想去救的我們也不敢,不知道對錯幫了倒忙怎么辦?
            其實在西方國家,對于孩子的教育是全面性的,而不是片面性的。他們的父母從小就給與他們充分的想象空間,然后輔助以鼓勵、幫助。他們重視孩子們的自主性,因此他們從小就比我們孩子有思想,盡管學習方面的成績不一定有我們強。雖然說我們國內的孩子們現在也實施了自主教育,雖說也有半路出家的感覺,但畢竟還是邁出了這一步。可是西方國家真正的做到了不以成績論英雄。而我們的確應該很慚愧,很多時候“號子”喊了,實際行動沒有。所以外國人的全面性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他們是從小積累起來的。而我們周圍的孩子們,“偏科”現象嚴重,只知道學習。我們做父母的一般不用他們到生活的勞動中去實踐,更不要說學習救人了。因為我們有比外國的父母更心疼孩子的心。唉!這種心疼一代一代傳下來,“只要你抓緊時間好好學習,什么都不需要你管”。我們的傳統對嗎?無可厚非,因為我們必須有成績才行,沒辦法,所以其它所有的都應該給“學習”讓路。這里也有一個最簡單的事例,回想一下世界上的幾位首富。哪一個是因為他們只會學習得來的?沒有。比他們學習好的有太多了,可是比他們的頭腦理念超前的沒有。他們敢于思考、敢于放棄。如果我們的孩子上著上著大學,像比爾蓋茨一樣不上了,我們會同意嗎?說實話,我們辛辛苦苦的供他們上到大學多不容易啊,所以不鬧出什么亂子也就不錯了對吧。不過上出來有沒有工作那另當別論。唉,悲哀的想法。
            “你應該如何”而不是“你怎么樣會更好”“你還有更好的嗎”......
            孩子的不確定性,在某一些地方也許還的確需要我們這些成年人幫助他們改進。可是讓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的發展空間,我們確總是嘴上給了,實際還是直接了當的幫助他們改正了。對于我們來說,沒有讓他們浪費時間。他們可以多學習一點時間、多看一點書、多做一道題。這樣對嗎?真的象老師們說的“撿了一粒芝麻,丟了一個西瓜”。原本一個大的換一個小,想想都虧,可是做的時候,我們卻很少這樣想。
            其實,許多的東西,我們也有不確定性的時候,只是有時候會偶爾放不下架子,丟不起面子。過去的父輩們對孩子的傳統教育里就是會習慣性的強調“我是你老子,你就得聽我的”這句話。所以明明知道不合理,還要說“你應該如何”。但又實在站不住腳。唉!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放開他們,我們不再做那個捆縛他們的枷鎖,讓他們去掌握更多生存的知識,遇到事情了,不至于像我們束手無措,等著外國人來幫助,而我們只會圍觀。
            雖然孩子們小的時候會有許多的不確定性的行為,會走一些我們不理解的所謂彎路,也許就是在這些彎路里,他們才會掌握一些新的知識。他們也會在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強大起來。就象圓周率一樣成為很有用很有用的“數據”。象維納斯一樣成為最完美的“殘缺”。因為我們清楚一個優秀的人不是光會學習就行了的不是嗎。
            那既然我們知道是有想象的空間,才會舉世、才會綿延、才會造就成就。那我們為什么還讓我們的孩子們聽我們的“你該如何、如何”呢。
            說了這么多,只是要告訴各位父母們,如果有和我一樣做法的,請自己琢磨一下,“你應該如何”是不是值得我們深思了啊!
          作者: 愛恨選其一    時間: 2011-8-31 09:00
          好女孩應該值得珍惜,可惜了。。。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歡迎光臨 中國育嬰網 (http://m.mmmmmovi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