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育嬰網
標題:
貌似病態的兒童期生理現象
[打印本頁]
作者:
瑾瑾爸爸
時間:
2011-6-13 17:50
標題:
貌似病態的兒童期生理現象
似病態的兒童期生理現象
兒童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機體會出現一些以假亂真、貌似病態的特殊生理現象。許多年輕家長由于缺乏這方面的常識,往往誤認為是孩子得了病而四處求醫問藥,白白搭上不少冤枉錢不說,精神上也飽受煎熬。
以下是兒童期主要特殊生理現象:
1.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兒通常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這是因為胎兒脫離母體后便開始用肺呼吸,血液中過剩的紅細胞被大量破壞,膽紅素生成增加;而新生兒肝臟(尤其是酶系統)發育尚不成熟,處理和轉化膽紅素的能力不足,導致血液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出現黃疸。其主要特點是:①黃疸一般在出生后第2、3天開始出現;②皮膚黃染的程度較輕,主要表現在顏面及軀干,很少波及手足掌部;③不伴有任何其他疾病表現;④足月兒生理性黃疸在2周內逐漸消退;早產兒生理性黃疸可延長至3~4周才能完全消退。
2. 母乳性黃疸: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僅見于少數母乳喂養的孩子,其黃疸持續時間比較長,有的直到滿月后黃疸仍很嚴重,但嬰兒除黃疸之外,沒有任何病態,吃奶、精神狀態、反應性、大便及肝功化驗一切正常,只要暫停喂哺母乳(臨時用奶粉或牛奶代替)3~4天后,黃疸就會明顯減輕或逐漸消失。當再喂母乳時,黃疸不再出現或略有反復,這是目前診斷和治療母乳性黃疸最簡單、實用的方法。發生母乳性黃疸的原因可能是患兒母親的初乳中含有“孕二醇”,它可抑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使膽紅素的轉化及代謝受阻,加之小腸對膽紅素的回吸收增加,因而出現明顯黃疸。
無論是生理性黃疸還是母乳性黃疸都預后良好,對孩子無不良影響,也不需要進行特殊治療。需要警惕的是病理性黃疸,其特點是黃疸出現早(出生即有或生后24小時以內出現)、程度重、持續時間長達1個月以上,此外,嬰兒還伴有臨床異常等,主要見于新生兒溶血病、敗血癥、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膽道畸形、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等疾病。病理性黃疸一定要及時診治,否則,血膽紅素過高,在腦神經核中沉積,有引起智力障礙甚至死亡的危險,醫學上稱之為“核黃疸”。
3. 假月經:有些女嬰出生后1周左右,可有少量鮮血自陰道流出,持續大約7天左右,好似“月經”來潮。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原因是在嬰兒娩出之前,胎兒在子宮內受到母體雌激素的刺激,導致子宮內膜增生,出生之后,這種雌激素的刺激中斷,增生的子宮內膜自行脫落出血,形成類似月經的出血,又叫“假月經”,1周后可自然停止,只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即可。
4. 泌乳:大多數新生兒(不論男、女)生后1周左右均會出現乳腺腫脹,并可觸及花生米大小的硬結,有的還可分泌少量乳汁,乳汁成分接近成人初乳。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此乃胎兒在母體內受到較多雌激素和催乳素刺激所致,隨著出生后這種刺激的解除,2~3周后會逐漸消退。除注意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外,不需要做任何處理,切不可隨意捏擠,以防弄破皮膚,引起乳腺感染。
5. 螳螂嘴:新生兒口腔的兩頰一般都有堅厚的脂肪墊,醫學上叫“頰脂體”,它有助于夾緊乳頭便于吸乳。少數嬰兒頰脂體生下來就比較大,通過不斷吸吮愈加發達并向口腔內突起,形似“螳螂嘴”,故而得名。隨著小兒逐漸長大,一般在1個月內頰脂體逐漸萎縮消失。年輕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挑、割螳螂嘴,以免發生出血、感染。
6. 板牙(馬牙子):有些新生兒牙齦黏膜上可以見到類似牙組織的灰白色質韌顆粒,俗稱“板牙”、“馬牙子”,它是由于新萌生的黏液腺導管被堵塞,黏液積聚于牙齦而形成的,一般數周之后會自行消失。倘若“板牙”過大,妨礙吃奶,可以在消毒情況下,用細針輕輕挑破,放出黏液,事后應注意口腔衛生,防止感染。切勿用未消毒的衣針甚至手指挑破或擦拭,以免引起感染。
7. 脫水熱:新生兒出生以后,通過呼吸、皮膚揮發及大、小便排出一定的水分,而母乳的分泌量在分娩后3~4天內又相對較少。嬰兒往往因水分攝入不足而導致脫水,影響汗液分泌及皮膚散熱而引起發燒。對于這種情況只需補充足量的水分,體溫即可恢復正常,不必服用退燒藥,更無須用抗生素。
8. 體重下降:新生兒在出生后的1周內,其體重會出現下降,大約可減少原有體重的3%~9%,通常在出生后第3~4天降至最低點,7~10天內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此后增長迅速。這種現象屬于正常,主要是由于新生兒進食較少,而大小便排泄、皮膚出汗及呼吸排出的水分相對較多所致。
9. 嬰幼兒生理性腹瀉:有些嬰幼兒生下不久即出現腹瀉,每天排泄3~7次不等,為黃綠色稀便。患兒除腹瀉之外,無其他不適,體溫不高,吃奶及精神狀態均較好,大便化驗正常。盡管腹瀉常常持續數月之久,但無脫水表現,也不影響體重曾長,長至5~6個月添加輔食之后,腹瀉癥狀即不治而愈。這種情況既非消化不良,也非感染引起的腸炎,而屬于嬰幼兒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內、母乳喂養的嬰幼兒。其發病原因一般認為與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過高有關,前列腺素可促進胃腸蠕動及水、電解質分泌而導致腹瀉。嬰幼兒生理性腹瀉,家長不必擔心,也無需治療。
10.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在肋弓下是摸不到肝臟的,而嬰幼兒則不然,初生兒至1歲的小兒肝臟在肋緣下約2~3厘米;1~3歲為1~2厘米;3~7歲為肋緣下1厘米左右,超過7歲的兒童,肋緣下一般摸不到,僅在胸骨劍突下可觸及。各年齡段兒童,肝臟大小只要不超過上述范圍,均屬正常的生理狀態,而不應視作“肝腫大”。之所以小兒肝臟相對大點,是因為學齡前兒童肝臟尚保留部分造血功能,以后隨著骨骼造血功能的增強和完善,肝臟造血功能逐漸退化、喪失而使肝臟變小。造成小兒肝大的另一原因是,胸廓骨骼發育落后于腹腔內臟器官。但是如果肝臟大小超出了上述正常范圍,則屬于肝臟腫大,需要進一步化驗檢查,及時診治。
11. 兒童生長性疼痛:有些學齡前后的兒童經常嚷嚷腿疼,但孩子關節無紅腫及活動受限,去醫院拍片、化驗也都正常,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孩子腿疼可能是屬于“兒童生長性疼痛”。這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主要見于5~7歲兒童,疼痛多出現在下午或上半夜,經過一夜的休息,次日清晨起來后疼痛癥狀消失,白天照常跑跳玩耍。生長痛的產生有兩方面因素:一是兒童正值生長發育高峰期,其骨骼增長迅速,而周圍的神經、肌肉、筋腱生長相對滯后,導致牽拉痛;另一方面,小兒貪玩好動,各組織細胞新陳代謝十分旺盛,代謝產物在各種組織間積聚,刺激神經末梢導致疼痛。隨著兒童發育逐漸成熟,生長痛將自行消失,對健康沒有影響,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如果疼痛明顯,可屬患兒適當休息,減少活動,避免過度疲勞。此外,局部按摩、熱敷也可收到明顯效果。需要說明一點:診斷生長痛之前,一定要先做有關化驗(如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等)及X線檢查,以排除風濕或類風濕關節炎、骨腫瘤、骨結核、血液病性關節損害(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等。
12. 小兒胃腸生長痛:學齡期的兒童經常會莫名其妙地出現陣發性腹疼,時輕時重,持續數分鐘后可自行緩解,發作過后孩子精神狀態、飲食及其他活動一切正常。大便化驗、鋇餐透視及其他檢查均無異常。這種腹痛家長不用擔心,它屬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小兒胃腸生長痛”。這是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生長發育較快,機體的血液供應相對不足,腸道因缺血而出現痙攣性收縮。另外,由于供血不足,導致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也易誘發胃腸平滑肌痙攣,引起腹痛。故臨床上又稱之為“小兒腸痙攣”。“小兒胃腸生長痛”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疼痛較重時可采取熱敷、腹部按摩或口服解痙止痛藥品(如顛茄合劑)等。
13. 兒童直立性調節障礙:有些兒童蹲下起來或清晨起床時經常出現頭暈眼花、面色蒼白、惡心、心悸等現象,少數嚴重者在起床的一瞬間,甚至發生昏厥,但平臥休息一會兒后,一切又恢復正常。這種情況,醫學上稱之為“直立性調節障礙”。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兒童的植物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神經調節功能不穩定,當體位發生變化時,不能及時調整德液分配,引起一過性回心血量減少及心、腦供血不足所致。“直立性調節障礙”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某一階段的暫時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好轉或消失,作為家長不必過于緊張。但孩子要注意避免急起急坐,變換體位時動作宜緩。
歡迎光臨 中國育嬰網 (http://m.mmmmmovi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