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育嬰網(wǎng)

          標題: 《觀音山》:令我眼前一黑 [打印本頁]

          作者: 沉言的戰(zhàn)士    時間: 2011-4-22 00:45
          標題: 《觀音山》:令我眼前一黑
          當(dāng)鏡頭回到張艾嘉飾演的常老師站立的崖邊卻已經(jīng)空無一人時,我的忍耐基本上達到了極限:原來導(dǎo)演讓和 尚跟常老師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費了半天的勁,無非還是告訴我們,人生最好的解脫就是自絕于人民。當(dāng)然,導(dǎo)演為了更好的詮釋這種觀點,她讓臨死前的常老師臉上始終帶著微笑,用時下的說法就是淡定,仿佛是在以此表達“雖然選擇了死亡,但卻得到了新生”這樣聽上去很美其實是扯淡的思想,這個灰暗的老套的結(jié)尾,再加上之前灰暗的老套的窮人秀路子,《觀音山》不但沒能讓我像不少影評家那樣眼前一亮,反而眼前一黑:電影怎么能拍成這個樣子呢?
          一部電影,最起碼的創(chuàng)作思路應(yīng)該是“因為,所以”——觀眾要看的就是什么人發(fā)生了什么故事,編導(dǎo)所要做的,就是講好期間的過程。而有責(zé)任心,有誠意的導(dǎo)演總是會通過獨具匠心的處理使觀眾在觀看過程當(dāng)中受到或多或少的人生或者生活的啟發(fā)。當(dāng)然,啟發(fā)屬于智者見智的范疇,但“因為,所以”應(yīng)該算是個定律。例如《狄仁杰》——因為發(fā)生命案,所以就要破案,觀眾看的就是如何破案!例如《讓子彈飛》——因為強盜遇到了惡霸,所以免不了惡斗,觀眾看的就是如何去斗!例如《趙氏孤兒》——因為家人被害,所以要報仇,觀眾看的就是怎么報仇。……電影很多,就不一一而論了。有興趣的還可以用這個思路去判斷一下好萊塢跟其它受歡迎的的電影,基本上也都是這個路數(shù)。
          但《觀音山》卻不是這樣,導(dǎo)演李玉的上一部作品《蘋果》也是如此,感覺李玉所展示的不是“因為,所以”,而是“雖然,但是”:往大了講,就是雖然這里表面看去一派繁榮,但是我要告訴你其實這里還有不少陰暗的角落;往小了講,就是雖然我的故事中人物不屬于主流甚至可以歸結(jié)到下流,但這不是他們的錯!
          誰的錯?想去吧!
          然后,給這個電影冠以文藝片旗號便堂而皇之的“雖然,但是”了。
          于是,在李玉的電影中,我們看不到人物“因為,所以”的自我反省,看不到這些人面對他人不幸時“因為,所以”的悲憫情懷,看到的只有“雖然,但是”的理直氣壯的離經(jīng)叛道以及振振有辭的挑釁倫常,也就是說,基本上我們感受不到劇中人“因為,所以”的責(zé)任與誠意,取而代之的是逃避與叛逆后的“雖然,但是”。
          而本片中,給我最大反感的是影片中沒有一個父親能夠得到應(yīng)有的尊重,或者說,也沒有一個子女表現(xiàn)出對父親的尊重,說實話,為此我非常懷疑李玉與其父親的關(guān)系是否正常,因為《觀音山》里,范冰冰飾演的南風(fēng)父親是個酒鬼,肥皂的父親也是個酒鬼,而陳柏霖飾演的丁波的父親又難脫色鬼之嫌。影片主要人物就四個人,除了老態(tài)的常老師,其他人的父親都是這么個德行,我想,應(yīng)該不是巧合吧。我甚至認為這其中絕對有刻意之嫌。這是為什么呢?
          突然想起周星馳,這個在銀幕上總是以無厘頭形象示人時常被一些正人君子擔(dān)心會教壞小孩子的家伙,你縱觀他所有作品,那對父親是什么態(tài)度?有像本片中范冰冰一邊斥責(zé)著父親一邊喝酒自虐折磨得父親老淚縱橫的鏡頭嗎?有陳柏霖沖著父親續(xù)弦的女子喊著美女喝酒這樣公然調(diào)戲的變態(tài)場面嗎?
          沒有吧?非但沒有,我們還不時會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他對父親的虔誠,如《百變金剛》中的斷臂救父,如《長江七號》中的父子情深……
          為什么?這就是一種情結(jié)。也是一種責(zé)任。
          反之,也是一種情結(jié)。但不負責(zé)任。
          結(jié)果李玉的這種情結(jié),反映到電影里就很有問題。因為沒有分級制,我們誰敢說影片中人物的言行不會對青少年產(chǎn)生惡劣的影響:如果說用酒瓶砸破自己的頭,淌著血抱住女混混狂吻鎮(zhèn)住一幫混混還多少是反映殘酷現(xiàn)實以狠治狠的無奈的話,那么臥軌殉情、給寡婦放A片兒、偷屋主的錢,偷開別人的車以及之前所說的一跟父母交流就斥責(zé)、質(zhì)問等等行為被輕描淡寫的處理甚至帶有默許與贊賞的意味就說不過去了。寫到這兒,我想到不少影評,我就奇了怪了:難道那些動輒拿這部片子的叛逆跟激情唱贊歌的王九蛋們,都贊成兒女們就應(yīng)該以針鋒相對、自暴自棄的態(tài)度解決與父輩們的矛盾?
          當(dāng)然不是。
          所以,這部電影跟當(dāng)年的《蘋果》一樣,依舊是一群小資的窮人秀,就是說,影片中的窮人只是小資心目中的窮人,而我們的范冰冰依舊秀的是悲劇,秀的是范冰冰版窮人。而影片的主題依舊是問責(zé)時代,問責(zé)社會。把個人行為更多的歸咎于社會,似乎個人的悲劇是因為處在一個身不由己的時代造成的。然后,將所謂同情的目光通過“雖然,但是”投向三個他們想象中的生活在所謂底層的混混兒。
          這就叫做藝術(shù)?滾蛋!
          不過平心而論,影片中張艾嘉的表演還是打動了我,如果真的像導(dǎo)演李玉所講的,張艾嘉的不少戲跟臺詞都是她本人設(shè)計的,那么我想說,張艾嘉所塑造的常老師其實是片中的另類:她是按照“因為,所以”的路子來表演的。只可惜,李玉將她的命運最終處理成兩眼一黑,我又如何眼前一亮呢?
          作者: 來盤酸菜    時間: 2011-4-22 01:02
          嘿嘿,樓主偏激了吧
          作者: 變成小美妞    時間: 2011-4-22 01:17
          沒有多大感覺
          作者: 我可是用劍的    時間: 2011-4-22 01:42
          沒看誒




          歡迎光臨 中國育嬰網(wǎng) (http://m.mmmmmovie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