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句英國諺語,日光之下無新事。CCTV口口聲聲是說GDP在漲人民幸福指數在提高,不管他們怎么說吧,所有人都知道現在通脹兇猛,錢是越發的不值錢了。這也不是新事,咱們來看個歷史小故事吧。
1923年6月22日,德國通貨急劇貶值,德國中央銀行家們均表示悲觀。德國銀行的行長魯道夫-黑文斯坦說形勢開始變得令人絕望。當時馬克的價值下跌得非常驚人。僅在3個星期內,就貶值了一般。當月初,美元與馬克的比率是1:74500,到了22日這天,1美元的價值是13.6萬馬克。
![](http://pic.yupoo.com/jiangyuangang/ANQXndu0/HnAMx.jpg)
上面這張圖是當時在街邊玩耍的德國小孩兒,他們用來堆的積木正是已經一文不值的德國馬克。當然我相信在國家調控之下,中國不會出現這種災難一般的場景。不過通脹這個詞的可怕,已經在這張小小圖片里面表露無疑了。
通脹的最直接問題就是錢不再值錢了,10塊的東西要賣20,現在的1000塊和3年前的1000塊成了兩個概念。更深入的問題則是養老,在社會保障推行多年的美國,到了退休期的老人們也表示社會保障名過其實不可信賴。如今通脹之下,每個月存上的社保在幾十年后還能保留下來多少價值,真是讓人懷疑。
這個問題需要追根溯源,從本質上找原因。
德國通脹的原因是戰爭使德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但是摧毀德國經濟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和比利時對魯爾地區的占領。在賠償委員會宣布德國不能出口足夠的煤之后,法國和比利時的軍隊就開進了魯爾區。自占領以來,抗議的礦工們大大地削減了煤的產量。他們生產的煤甚至滿足不了國內的消費。德國被迫進口,花掉大量外匯。總之這個問題是戰爭殘留,幾乎不可解。
我國的通脹原因,樂觀來看的話應該是發展期間帶來的震痛。相比社會保障,有時候一份合理明智的商業保險投資,就可以有效的保證通脹之下自身的積蓄不會受到侵害。不過目前我國有如此多的保險供應商,如此多的險種,作為消費者的話最好還是需找一種方式來了解什么險種最適合自己。
于是最近比較關注保險,請教了下幾個賣保險的朋友,聽說最近網上有些可供對比的服務平臺,在家里通過網絡平臺接受專業的保險介紹和指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