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者要始終相信兒童自己有解決題目的能力,應該讓兒童負有自己選擇和改變情況的責任。要兒童學會自己承擔責任需要從小的事情開始,并貫串整個治療過程。而治療者是否完全接受兒童,主要表現在他的立場上。在游戲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游戲療法是一種針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和心理治療難點的特殊療法,它是以游戲流動為媒介,讓兒童有機會很天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暴露題目,并從中自我解除精神困擾。兒童在面對適應題目。那些對于成人有效的咨詢技術例如聯想、換位思索、陳述等,在兒童身上卻收效甚微,甚至根本無法實施。
(1)循序漸進的原則。要讓兒童有機會獲得自己的平衡,讓他們徐徐樹立自尊心。因為游戲治療要使兒童真正的放松,能毫無拘束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需要治療者與兒童保持高度的融洽。
(2)融洽的治療關系原則。治療者應該承認治療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能過多干涉治療進程。因此,治療者完全接受兒童,是治療成功的樞紐。
(3)兒童中央原則。兒童經常透過游戲的過程,學習外界事物,表達內在世界與想法主意,并借此與環境互動與溝通,假如咨詢師不了解這一語言,就無法透過兒童最天然的表達系統,排除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心理阻礙,達成修通的目標。兒童限于認知能力,很難理解咨詢師到底在說些什么,要求些什么,也不能正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主意,更有可能由于對于咨詢師的防御和敵意對抗治療,一言不發。
在成長過程中,良多兒童會泛起或多或少的適應題目,有的是在學校(例如,學習障礙、人際關系不良),有的是在家里(例如,親子沖突、父母婚姻題目帶來的心理困擾),有些則經歷了更大的創傷(例如,家庭暴力或遭受性暴力、在意外中失去親人等)。在這種關系中,兒童有許可的感覺,從而不適的情感得以宣泄與開釋。在受過專業練習的治療師陪伴下,兒童能天然而然地玩出他們的心境、困惑和日常糊口中遭遇的困難,一旦這些經驗被處理后,兒童的適應力會晉升,因而更有能力來因應并解決心理的困難和創傷,所以游戲治療對于兒童就比如心理治療對于成人一樣有匡助、有療效。
(4)接受的原則。在游戲治療室,玩具比如是兒童的詞匯,而游戲比如是兒童的語言。
(5)反饋的原則。透過游戲,兒童能表達很多他們尚不能清晰地用言語來溝通的感覺和經驗。治療者要迅速地承認并反饋兒童表達的感情,使他們能洞察自己的言行,他們也會獲得鼓勵,繼承前進.治療者就能看到這兒童逐漸獲得了自知力。他要有耐心,不厭其煩地和兒童保持平靜、不亂和友好的關系,他在語言上不應有任何批評和求全的口吻,也不要對其某些言行進行表揚。治療者把改變或不改變的責任交給兒童時,他們就正在把治療集中在兒童身上。而游戲恰是理解兒童心理的敲門磚。兒童非常敏感,治療者微小的表示,他都能體會到是接受仍是拒絕。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他們有自己的世界,成年人要想理解他們,必需站在兒童的角度,認識他們的語言。
本文地址 http://www.gaosanjiazhang.com/183.html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