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灘佚事》:回味歷史、應景世博v

          [復制鏈接]

          0

          主題

          9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0-10-15 13:5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灘佚事》:回味歷史、應景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無疑給了導演們一次描繪上海的機會。在賈樟柯的《海上傳奇》中,五大三粗的趙濤,面無表情鬼魅般地在世博場館內飄來飄去,讓整部紀錄片與世博扯上了點關系。而周兵導演的這部《外灘佚事》,則以紀錄大電影的方式,讓演員來扮演上海的歷史人物,重溫上海傳奇。
            周兵曾經拍攝過《故宮》、《敦煌》、《臺北故宮》、《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等大型紀錄片,此次與上海紀實頻道合作,顯然他鏡頭中的《外灘佚事》會格外恢弘,也格外主旋律。而他所聚焦的也是外灘、上海光鮮亮麗的一面。
            《外灘佚事》講述的是外灘160年的歷史。沒有一個人物能夠貫穿始終,于是主人公便只能是外灘自己。在影片中,他化身為一個歷史老人的畫外音,見證所有的故事,也見證故事里包含不下的更大的外灘。在他眼中,各種人物從這里登場,他們中有英國人赫德、來自日本的李香蘭、中國的葉澄衷、杜月笙和周璇,在上海的十里洋場展開自己的人生之劇,關于金錢,關于事業,關于愛情,關于權力,關于歷史。
            赫德
            為中國海關工作40年的英國人,一直將自己當作一名中國政府的雇員,全心全意為之工作,堪稱中英文化最初的使者。在影片中,赫德代表的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沖擊,他帶給當時的上海人很多開拓性。從表象看,他從英國帶來了職業道德,高效的管理運用;從內在看,赫德有著一種獻身精神。赫德代表了外灘的進取、創新和敬業、職業的精神。如今上海很多白領都有這種傳統。
            葉澄衷
            從外灘的江面上一名劃著舢板兜售雜貨的小工,到滬上巨賈“五金大王”,經過幾次漂亮的商業動作后,他成了上海首屈一指的富豪。在葉澄衷身上可以看到上海灘第一代華商的典型品質——勤奮、精明、誠信……
            杜月笙
            杜月笙,想必早已成了上海灘上不得不說的傳奇。在上海三大亨中,素有“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的說法。他善于協調黑社會各派勢力之間的關系,善于處理與各派軍閥之間的關系,善斂財,會散財,也做些收買人心的事。影片中金世杰飾演的杜月笙四季身著長衫,打扮斯文,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形象,更加充滿人性化,很真實。
            周璇
            《外灘佚事》中的周璇是一個凄零的女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母,雖然成為了眾人矚目的“金嗓子”,但是,經歷了流產、離婚等一系列打擊,周璇最終仍是備感凄涼。影片中周璇出場時,扮演她的演員高斯在街頭喃喃自語,“我是一個凄涼的女子,我不知道我的誕生之地”,這個手法很文學性,也有劇場感,整部影片對于周旋的解讀都非常打動人。
            李香蘭
            李香蘭這部分體現了身份的糾結和迷失,導演可能想要表達的是更大的話題,包括上海在中方和西方之間的跨界。就像現在上海人依然沒有找到一個很準確的定位,但這并非是件不好的事情,可能正是她很有魅力的地方。
            從這五個人物的身上,都折射出上海的某種精神和傳統,從而展現上海這座城市以及外灘從19世紀50年代直到今天,它的城市面貌的變化。在細膩的人性情感表達中,影片帶給大家一段魔幻和史詩的外灘歷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