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2|回復: 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震后,孩子的心靈也需要“救災”

          [復制鏈接]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8-5-20 08:37: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地震過后一般都有心理上的障礙。特別是小孩子,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哪些呢,怎么去幫助她們呢?一起來看看吧!



          當童心遭遇創傷
          正當世界的不同區域遭遇臺風、地震、戰亂等等天災人禍的時候,周圍看似平靜的日常生活也難免會潛伏著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也許我們不能擔保給孩子一個完全沒有陰影的童年,但是,只要我們具備相應的知識,避免陷入由于無知帶來的誤區,即使意外發生,我們也能夠幫助孩子走出陰影,讓歡笑重新回到孩子的生活之中。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2#
           樓主| 發表于 2008-5-20 08:38:04 | 只看該作者
          童心創傷的誤區

          誤區1:孩子身體沒有受到直接傷害,是不是就沒事?

          當孩子的身體受到直接的傷害時,我們往往能夠認識到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創傷。但是當孩子的身體沒有直接受傷,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目擊到傷害場面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專家解惑:目擊者也會受創傷

          兒童受到心理創傷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自己直接受到傷害;另一種情況是目擊傷害事件,受傷害的人和兒童越親近,兒童受的心靈創傷的程度也會越重。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3#
           樓主| 發表于 2008-5-20 10:23:30 | 只看該作者
          誤區2:天哪!孩子這樣子是很嚴重嗎?

          我們太多的時間是在“正常”狀態下度過的,因此一旦發生意外傷害,我們往往會失去評判的標準,不知道孩子的狀況是不是非常嚴重。當孩子產生不良反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甚至希望自己能夠替孩子承受傷害。其實,孩子在遇到傷害事件之后,身心各方面都會出現一些反應,在短期之內,這種狀況是正常的。

          專家解惑:什么是孩子遇到創傷事件后常見的反應

          當孩子遇到創傷性事件之后,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4個方面,都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反應。

          1. 生理反應。在創傷時間后,孩子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反應。孩子的吃飯、睡眠都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吃不下飯,惡心,嘔吐,腹瀉,體重減輕,睡不好覺,做惡夢。可能會出現肌肉發顫、出汗的現象,容易哭鬧。有的孩子會頭疼,肚子疼,或抱怨總是很疲乏。有的皮膚會出現反應,如起皮疹。如果孩子曾經受到來自背后的攻擊,身后一有動靜可能就會有驚跳的反應。

          2. 情緒反應。遇到傷害性的事件,孩子一般都會產生恐懼情緒。像電影閃回一樣的“插入式回憶”也很常見,傷害的場面會克制不住地突然出現在腦海中,并引發負面情緒。有的孩子會易激惹,容易發脾氣,情緒憤怒。有的孩子情緒會很低落,表現就是“發蔫”,甚至躲藏起來。也有的孩子會很孤獨,不哭不鬧,處于麻木狀態,這是一種“情緒休克”,是遇到過度強烈刺激后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內疚情緒,覺得自己應該阻止事情發生但卻沒有。

          3. 認知方面的反應。孩子可能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有的會出現定向力下降,對時間、空間的感知變差。高級的認知能力,如思考和決策的能力也可能變差,不能像往常一樣思考問題以及做決定。孩子可能會一時失去目標,沒有了愿望。

          4. 行為反應。受到創傷的孩子會對親人極度依戀,寸步不離,如果不在親人身邊就坐立不安。很多孩子會出現交流的困難,對人不信任。還可能會暫時出現社會功能退縮,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上幼兒園、上學。也有不少孩子會出現“退化”的行為,即退回到自己更小時候的表現,如吃手指,尿床專家回答:

          進入學齡期的大一些的孩子,在受到創傷后,除了擔心自己會受到傷害以外,還可能會害怕父母出事情,受到傷害,甚至擔心自己變成孤兒。這些都是常見反應。

          對他們可以采用認知療法,通過分析實際情況,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擔心是不合理的,通過合理的觀念產生安全感。

          還可以教給他一些實用知識。比如當家長外出時,可以約定好給他打電話,保持聯系。他也可以給家長打電話。這樣幫助他明白,一味哭鬧和擔心不解決問題,他可以通過學習用知識解決突發事件。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4#
           樓主| 發表于 2008-5-20 10:24:1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3:孩子太小不懂事,是不是不用提事情就會過去了?

          電影里常有這樣的場面,家里發生了變故,比如親人去世,成人不會對孩子解釋真實情況,只是說:“某某出遠門了。”在生活中我們也往往會使用這種“鴕鳥政策”,一廂情愿地想——孩子這么小,還不懂事,恐怕還什么也不懂吧!也許不用提,事情就會過去了。

          專家解惑:處理創傷事件的原則——溝通與表達

          家長往往會有這樣的誤區,覺得孩子不懂事,所以假裝什么也沒有發生。其實孩子可能表面上無動于衷,但都會記得,以后也許什么時候就會把所有細節都描述出來。所以不論孩子的年齡大小,都要幫助他理解發生了什么事情。

          孩子從2、3歲以后,就有了語言,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當他愿意說的時候,成人要傾聽,不論他的說法多么幼稚,都要表示理解和安慰,并要一直陪伴他,不要阻止他談。

          大一點的孩子,成人可以引導他把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樣是心理減壓。有的孩子性格內向,比較“悶”,這就需幫助他把心里的東西對父母釋放出來。

          當然,在孩子不要說的時候,也不要強迫他說。最好的做法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你愿意聽他講的態度,對他的感受表示接受。對于孩子的疑問,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適當解釋,讓孩子明白發生了什么,但不必給孩子講太多和他無關的細節。

          專家回答:在2~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遇到創傷后的主要表現會是極度依戀,惡夢,夜驚,以及尿床等“退化”行為。這時家長和老師從態度上要接受他,盡量鼓勵。即使出現尿床一類的行為也不要嘲笑。對于孩子的感受,家長應該盡量鼓勵他表達出來并給予理解。

          從方法上,可以采用行為矯正法,比如一開始一晚上不尿床給一個貼畫,然后兩個晚上、三個晚上,這樣逐漸恢復。

          還可以采取一些輔助措施,比如晚上少喝水,半夜叫他起夜。睡前看一些快樂的電視節目,讀一些愉快的童話故事。房間里可以安一個夜燈。當他尿床哭的時候,平靜地過去安慰他,告訴他沒關系,這很正常。

          在處理的時候,肢體語言和聲調很重要。假如孩子一尿床,家長就緊張地沖過去,用尖利的聲音說:“啊呀!你又尿床啦!尿床沒有關系!”這樣家長的語調和行為無疑傳達的是相反的信息:尿床很有關系。

          如果孩子住在幼兒園,需要和老師溝通,讓老師配合。千萬不能傷了孩子自尊心。如果有別的孩子嘲笑,老師要平靜地解釋:“這是很正常的,哪個小朋友遇到他遇到的那樣的事情都可能會尿床的。”不要過度關注這件事情。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5#
           樓主| 發表于 2008-5-20 10:25:0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4:孩子已經這樣了,所以他要怎么樣我都依他

          當孩子遇到創傷事件,家長往往會感到非常痛苦和內疚,覺得自己沒能保護好孩子。這樣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的時候,家長就會覺得很難再對孩子提任何要求。

          專家解惑:要盡量維持孩子正常的生活秩序

          事發之后,不可能要求孩子一開始就和原先一樣。在讓孩子有充分安全感的前提下,應逐步進行,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生活秩序。

          在最初的時候,最主要的處理方法是要避免孩子和父母或主要撫養人分離,讓孩子盡可能和最親近的親人在一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保證,必要時可以和孩子一起睡覺。如果要短時離開要提前告訴他,并把他托付給他熟悉的、可以信賴的成人。

          在事發后的急性期內,還不能恢復上學、上幼兒園時,要盡量維持家里正常的作息起居,給他安排有規律的、適當的活動,比如看書、玩玩具、外出購物等。對孩子既要認真對待,又要保持常態的生活方式。

          在初步穩定之后,可以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幫助孩子恢復正常。比如如果孩子不敢上學,第一次可以先帶他到學校門口,下一次到建筑物中走走,再下一次進教室,家長陪他待半天。這樣循序漸進,直到完全恢復正常。

          專家回答:根據經驗,一般孩子經過1~2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恢復。從臨床上看,80%~90%的孩子在1個月內可以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即能夠正常上學、上幼兒園。只有極個別的孩子會有長期的反應,需要長期的治療。有個別孩子反應嚴重,不得已的時候需要少量、短期用藥,比如抗抑郁的藥或幫助睡眠的藥,以幫助孩子渡過最嚴重、最震驚的階段。
          幸福是一種感覺

          0

          主題

          1219

          帖子

          1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1

          新人進步勛章

          6#
           樓主| 發表于 2008-5-20 10:25:5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5:孩子還說不清楚,所以沒法進行心理治療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不會把自己表達清楚,所以即使受到創傷,也沒法進行心理治療。其實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差,但內心感受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行治療。

          專家解惑:

          對兒童心理治療有很多方法

          對兒童的心理治療往往會采用游戲的方式。比如可以讓孩子畫畫,然后讓孩子談發生了什么,同時保證你很愛他。對于一群受到同樣遭遇的孩子,可以做集體的繪畫工作坊,這樣的集體治療能夠讓孩子從群體中獲得力量。

          還可以“過家家”。有的孩子會去攻擊他的娃娃。這是正常反應。通過這種表達他會覺得事情是在他的控制力之內,并且宣泄了不良的情緒。

          此外,家長和校方還可以針對意外事件的性質有針對性地組織活動。比如孩子經歷了火災,可進行消防演習。

          專家回答:這種情況可以采用系統脫敏的方法。可以先在家里看各種品種的狗的畫片,然后給孩子買毛絨玩具的狗,進而外出看別人家的狗,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孩子摸一下。同時,也要教給孩子防備常識,比如如果狗過來攻擊可以蹲下裝作撿石頭的樣子,馬上跑進附近的建筑物里關上門等。如果萬一被咬,一定不要讓狗咬到頭頸部(如果真的遇到瘋狗,被咬到頭頸部后再打疫苗可能也不能防止狂犬病)。
          幸福是一種感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