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樓主 |
發表于 2008-5-20 10:23:30
|
只看該作者
誤區2:天哪!孩子這樣子是很嚴重嗎?
我們太多的時間是在“正常”狀態下度過的,因此一旦發生意外傷害,我們往往會失去評判的標準,不知道孩子的狀況是不是非常嚴重。當孩子產生不良反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仿佛天都要塌下來了,甚至希望自己能夠替孩子承受傷害。其實,孩子在遇到傷害事件之后,身心各方面都會出現一些反應,在短期之內,這種狀況是正常的。
專家解惑:什么是孩子遇到創傷事件后常見的反應
當孩子遇到創傷性事件之后,在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4個方面,都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反應。
1. 生理反應。在創傷時間后,孩子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反應。孩子的吃飯、睡眠都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吃不下飯,惡心,嘔吐,腹瀉,體重減輕,睡不好覺,做惡夢。可能會出現肌肉發顫、出汗的現象,容易哭鬧。有的孩子會頭疼,肚子疼,或抱怨總是很疲乏。有的皮膚會出現反應,如起皮疹。如果孩子曾經受到來自背后的攻擊,身后一有動靜可能就會有驚跳的反應。
2. 情緒反應。遇到傷害性的事件,孩子一般都會產生恐懼情緒。像電影閃回一樣的“插入式回憶”也很常見,傷害的場面會克制不住地突然出現在腦海中,并引發負面情緒。有的孩子會易激惹,容易發脾氣,情緒憤怒。有的孩子情緒會很低落,表現就是“發蔫”,甚至躲藏起來。也有的孩子會很孤獨,不哭不鬧,處于麻木狀態,這是一種“情緒休克”,是遇到過度強烈刺激后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而年齡大一些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內疚情緒,覺得自己應該阻止事情發生但卻沒有。
3. 認知方面的反應。孩子可能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有的會出現定向力下降,對時間、空間的感知變差。高級的認知能力,如思考和決策的能力也可能變差,不能像往常一樣思考問題以及做決定。孩子可能會一時失去目標,沒有了愿望。
4. 行為反應。受到創傷的孩子會對親人極度依戀,寸步不離,如果不在親人身邊就坐立不安。很多孩子會出現交流的困難,對人不信任。還可能會暫時出現社會功能退縮,比如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能上幼兒園、上學。也有不少孩子會出現“退化”的行為,即退回到自己更小時候的表現,如吃手指,尿床專家回答:
進入學齡期的大一些的孩子,在受到創傷后,除了擔心自己會受到傷害以外,還可能會害怕父母出事情,受到傷害,甚至擔心自己變成孤兒。這些都是常見反應。
對他們可以采用認知療法,通過分析實際情況,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擔心是不合理的,通過合理的觀念產生安全感。
還可以教給他一些實用知識。比如當家長外出時,可以約定好給他打電話,保持聯系。他也可以給家長打電話。這樣幫助他明白,一味哭鬧和擔心不解決問題,他可以通過學習用知識解決突發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