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的實施上,我國的教育注重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境,感受自然界的美與奧妙,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同時引導幼兒注意身邊常見的科學現象,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合作以幫助幼兒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發展思維能力。美國在教學中也普遍使用發現法,探索實驗法,通過主體的活動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構建自己的知識寶庫。 綜上可以看到,中美兩國的幼兒科學課程確實存在不同之處,但卻都普遍同意幼兒科學教育應成為引發、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并獲利用關周圍物質世界及其關系的經驗的過程,并強調呵護兒童的好奇心,讓孩子樂學、好學,而這對于兒童創造力的培養有著突出意義。 每個幼兒都具有創造力。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和疑惑,但同時又缺乏對人類已有文化知識和經驗的掌握,所以在理解他所接觸的世界時,幼兒有其獨特的視角,而這正是創造力的表現,幼兒理解的過程正是他創造的過程,他創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去同化或順應未知的知識、經驗、技能、情感等。 幼兒的創造力是脆弱的,需要得到成人的呵護。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尤其在科學活動中倡導一種自主的探究活動。比如在學習“沉浮”的科學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木塊、石子、玻璃瓶等等,供幼兒自主探究沉浮現象。在活動中,幼兒用這些材料分別做實驗,探究它們在水里的情況,結果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有的幼兒發現木塊是漂在水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把它按下去,但只要一松手,木塊就會漂上來。還有的幼兒發現玻璃瓶放進水里后,先是漂著的,過一會兒灌進了水,就慢慢地沉下去了;如果把玻璃瓶的蓋于蓋好,它就不會沉下去了……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發現,教師充當了幼兒和對象世界之間的中介。教師只是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如木塊不會沉下去,有什么辦法讓它沉下去呢?玻璃瓶會沉到水里,怎樣讓它不沉下去等?讓幼兒進行更多的探究,獲得更多的發現,而不是直接給孩子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思維得到訓練,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