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到七八個月大時,寶寶就已經能夠在你的眼皮底下爬來爬去了。知道這爬行有什么意義嗎?美國費城兒科研究所的專家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鼓勵寶寶早爬行、多爬行,可顯著地幫助其大腦發育,使大腦對手、足、眼的神經運動調控得以加強,啟迪與開拓孩子的智力潛能。研究資料顯示:會爬、早爬與多爬的寶寶動作舉止比較靈敏,協調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強,而不喜爬行的孩子多顯呆板、遲鈍、情緒低,不愛接觸新人、新事。同時,爬行好和好爬行的寶寶認知力強,看圖識字、語音構成與發聲能力,以及日后行走、跑步的平穩程度等均好于遲爬或爬動少的孩子。
簡單的爬行活動何來如此神功?首先,當孩子在襁褓中時,視聽范圍很小;坐著或躺著時,視聽范圍略有擴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夠。而爬行則使視聽范圍大幅度擴大,姿態由靜到動,范圍由點到面,刺激量大了,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發展與提高。同時,爬行對于腦部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中腦是最大的受益者。從腦的解剖結構看,中腦是腦干(人的生命中樞所在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面排列著視覺與聽覺兩大反射中樞,是主管聽聲音與看東西的"總部",它上傳外界信息,下達大腦命令。爬行擴大了視聽范圍后,中腦受到的刺激就得以強化;而促進了中腦的功能,無疑會使整個腦的功能"更上一層樓"。除了中腦,爬行對小腦的積極影響也不可小視。小腦是主管人體運動平衡的,而爬行屬于全身運動,可訓練小腦的平衡與反應聯系,促進神經纖維相互纏繞形成網絡,有利于腦神經系統結構的完善,必然會對孩子學習語言與閱讀發揮良好影響。再者,爬行動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行等中間環節,最終發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經歷多次的學習、實踐;每一次學習與實踐都是一次對大腦積極性的調動與激發。因此,學習爬行其實就是對腦神經系統功能的一次強化訓練,對于腦的發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總之,爬是孩子在坐與走兩大動作發育進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有些父母有意無意繞過了這一環節,迫不及待地催熟孩子直接由坐進入行走,實際上是大錯特錯,將使孩子的智力發育蒙受重大損失。爬行的訓練方法不用教,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爬;可是要爬得更早、更快、更好、更有益,建議你參考一下美國醫生丹普爾倡導的科學的爬行模式。丹普爾模式分為三步:第一步,被動爬行:讓寶寶俯臥在床上,父母或保姆用手掌頂住他的腳板,他就會自動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開始時還不會用手使勁,整個身子也不能抬高離開床鋪,大人不妨從旁扶助他的身子,必要時可用一點外力幫助孩子前進。第二步,半被動爬行:當孩子逐漸學會手和腳協調用力匍匐前進后,大人不要再從旁用力,只要扶助他的身子就可以了。第三步,格列衛主動爬行與越障礙爬行:經過前兩階段的練習,孩子逐漸學會將胸部、腹部懸空,更容易往前爬,然后又學會用膝蓋和手掌一起協調爬行。此時,大人可放手讓孩子自己爬行,有時甚至可以加設些枕頭之類的障礙物供孩子翻越。
爬行的方法應盡量地多,如向各個方向側爬;在斜面上爬上、爬下;在窄長的板上爬;從一個障礙物的上面或下面爬過。待其能力提高后,可逐漸增加爬行的難度,如保持抬頭、伸背、同側手臂和腿同步爬行;交叉手臂和腿的前爬次序,即左臂和右膝向前,隨后右臂左膝跟上;雙手臂同時前爬,然后雙膝同時前爬,通常稱為"兔跳";改變方向爬、轉向轉身爬;向后爬;爬斜木或爬臺階等,逐漸過渡到蹲起、站立、學走路。為了增加爬行的趣味性,可多些花樣,以激發寶寶的積極性。如大人拉著一個玩具在地毯上走,引誘寶寶去抓;或滾一個球,讓他爬著去追并抓到;大人自己也可以趴在地毯上爬,讓他追你—如果由你追他,他往往不跑,這是因為大多數一歲半以前的嬰兒還不懂得"被追"的概念。小貼士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嬰兒爬行的范圍內不能有任何尖利的東西,或易碰倒的東西,以免受到傷害。寶 寶在較硬的地上爬行時,可在膝蓋上帶上護膝,防止因膝蓋磨擦引起疼痛而不愿爬行。護膝不要太緊,以免影響膝關節的活動度。
盡量讓孩子通過爬行自然過渡。如從俯臥到四肢站立,從爬行到能自己坐起、蹲起,再從蹲起到站起,并掌握站立的平衡。這樣,孩子會很輕松地學會走路。每次爬行練習時間不要太長,3-5分鐘左右就要讓孩子休息一下,多間歇,多次數,每天練2-3次,每次10-30分鐘。
下次還要帶小寶去參加這種比賽,有沒有媽媽一起參加的,百度搜一下親子活動就會有很多的展示,專門有親子活動這么個日歷,哪天有空就參加哪天的,直接報名就成,總比自己帶著孩子到處轉好,而且人也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