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歌壇有其自身的特色,尤其是歌詞,明顯不同于大陸和臺灣
但畢竟地小人少,雖說有過一些出色的音樂和音樂人(許冠杰、黃霑、顧嘉輝),但要說香港歌壇能和大陸或者臺灣平起平坐,那遠遠不符合實際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一個問題是,香港歌壇的興衰,是一個更加宏大背景下的局部(行業的,地域的)反應,如果只是著眼于不同時期其代表人物的水平高低,那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尤其是香港彈丸之地,受外界影響之大,是遠不同于大陸的
略微理一下香港歌壇的“興衰”:
1,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大陸一窮二白,精神貧瘠,只知道干嚎,幾乎不知道流行音樂為何物。這個時候,大陸(主要是距香港最近的廣東地區)對那一代的香港歌壇代表人物譚張梅等人懷著強烈的好奇和興趣。但凡那個時候聽香港歌曲的歌迷,一般都不會挑剔。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剛起步,大陸的經濟水平和開發程度還很不足,所以這一代香港歌手影響在大陸不算太大。
2,90年代,四大天王時期。大陸的經濟水平和開放程度上了一個臺階,在歌壇也已經發展出一批不錯的歌手。遵循大陸改革以后精神文明發展長期滯后于物質文明,歌壇的發展還比不上大陸經濟的發展。由于大陸進一步經濟發展和開放程度,使得香港歌壇影響力之大空前絕后,同時由于大陸本身發展出一批高水平有思想的歌手,這個時候的香港歌手雖然也贏得相當一批粉絲,但瞧不上他們的也很多
3,21世紀,大陸的經濟發展和開放程度更高于90年代,人們可以比較自由的聽到歐美歌曲,同時,盡管大陸依然處于精神文明滯后物質文明的狀態,但香港歌壇的弊端更加明顯:地小人少,革新動能和創作能力嚴重不足,使得其發展更滯后于大陸歌壇。不是新時代的香港歌手如陳奕迅他們不行了,而是因為大陸發展起來了
香港的音樂人很好的抓住了歷史給他們的機遇:大陸和臺灣分別進行的改革。在兩岸改革的初期,尤其是大陸,文化藝術(包括音樂)約等于0,而一直享有自由空氣和良好流行音樂傳承的香港,以其音樂影視等文化產品入侵兩岸,就順理成章了
香港歌壇能風靡大陸和臺灣,也得益于其“新”,但這個新,不是它本身的革新能力,而是大陸臺灣幾十年的“改造”和封閉,三地隔絕發展之后的迥然不同,對于兩岸百姓來說就是一種“新”。
與此同時,歐美歌曲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難以想象——一時之間,自身無能,歐美太遠,香港恰好
之后,一方面大陸自身發展,另一方面香港樂壇缺乏足夠的音樂人去做各種新的嘗試,革新能力不足。從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歌曲幾乎一直停留在老上海流落香港的遺民做出的音樂格局里,幾十年變化不大,只有許冠杰把粵語歌詞提升到了國語歌詞的地位算是一件大事,但就音樂本身而言格局沒有變化。四大天王時期,倒是受大陸和臺灣崛起的影響,香港做出了一些不同于傳統而更“白”的音樂,盡管這種變化也只能說跨出了一小步,再往后到現在,又幾乎停滯
由此可見,香港歌壇地位和影響力的變遷,是在宏大背景下的客觀必然,和音樂人、歌手本身的能力關系不大。把譚詠麟和張學友掉個,把張國榮和陳奕迅換位,把劉德華陳奕迅梅艷芳鄭秀文打亂重排,差不多也還是這個樣子
香港樂壇“衰落”的原因(ZT)
說衰落,是很多人一種悵惘心態的外露,其實,說“回歸”更合適。彈丸之地,在90年代的影響可以說大得畸形,與其水平殊不相符。比起感嘆香港樂壇當今的“衰落”,其實更應該感嘆當年的繁榮
我本來以為,改革開放30年了(臺灣也開放了幾十年了),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香港地位的相對下降是很自然的事,這是很簡單淺顯的道理,但沒想到很多人就是想不通,哀嘆復哀嘆。
黃霑的博士論文一語中的:“香港流行音樂能在海峽兩岸暢銷,最大原因拜香港的自由之賜。80年代之前,香港是兩岸三地最開放的,臺灣不及,中國內陸更不及。然后隨著臺灣開放,大陸開放,三地自由差距,越來越少,香港歌曲的吃香程度便相應減少”
并非陳奕迅不如張學友,容祖兒也不差林憶蓮多少,只是大勢所趨。想想當年港樂繁榮時的背景就知道,那只能是一個極其特殊年代的現象,當時的大陸簡直是百廢待興,國門打開,猛然驚醒,原來外面還有那么精彩的世界,香港的地緣優勢立刻展現:文化上,大家都是中國人,從詞曲到宣傳包裝都最能有共鳴,粵語作為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怎么聽得懂的漢語方言,首先是一種新鮮感——不要小看這種新鮮感,這在當時那種靈魂極度饑渴,同時盛行“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年代產生的沖擊力是巨大的,我本人當時去歌廳唱歌,還不是現在這種量販式ktv,是大廳里一人一首那種,旁邊一個女孩就堅持要唱粵語,認為粵語比普通話要更好聽(粵語歌曲在非粵語地區流行,本來就是一種畸形),其次拿著歌本還能看懂歌詞,不像英文歌那樣看著歌詞都不懂,既有新鮮感,又可以讓我有能力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就好像女子裸身披薄紗,最是撩人。地理位置上,香港的優勢同樣明顯,離大陸這塊巨大的市場只有一河之隔,輸出極為方便。甚至在政治上,都有優勢,歐美比不了,甚至臺灣都比不了,鄧麗君到死都沒能在大陸開一場演唱會,也是“上層”的意思,鄧還一度被“臺灣間諜”這個身份所籠罩,也有說法說她是以靡靡之音來腐化我們的人民軍隊,腐化完了,自然就有人要來光復大陸,鄧麗君一首歌勝過蔣介石百萬大軍。而香港藝人只要言行注意點不公開反x反xxxx,就沒有這個問題——香港所有這些優勢,都建立在一點之上:大陸由于閉塞造成長達幾十年的經濟上的落后和精神上的貧瘠
大陸如此,同樣更早一點的臺灣也是如此。香港以其在華語樂壇最為開放自由的身影出現在大陸和臺灣面前時,以沒有政治壓力的精神狀態來唱中國人的心,在當時具有無窮的吸引力
但,大陸和臺灣之所以能夠聽到港樂,正是因為開放了,只是剛開始開放的時候,由于基礎薄弱,會被港樂所征服。正如黃霑所言,隨著大陸臺灣越來越開放,發展越來越好,香港的優勢越來越小,而香港的劣勢,地小人少,就暴露出來。稍微多做一些考察,香港音樂水平并不高,是因為其人才稀少。從大陸跑過去的早有盛名的姚敏不論,早期有李厚襄,后有王福齡顧嘉輝黃霑許冠杰,其他的,以比較嚴格的標準來說都一般。姚敏當然是延續了老上海的音樂,而后來的王,顧等人,作曲水平固然高超,并且糅合了一些歐美的東西(實際上老上海的東西本來就是海納百川),帶有一定程度的香港特色,卻并沒有太大程度的改變老上海音樂的面貌,實際上直到現在,香港音樂所做的改變都遠遜于大陸和臺灣在開放之后10年之內取得的突破。所以可以認為,香港樂壇最好的音樂人還是姚敏,半個姚敏(還有半個在老上海)。
對樂壇而言,歌手不是最重要的,但也可看看,歌手里面,以前看到一句話,叫“男學友,女王菲”,這話我同意一半,同意的是這兩個確實是最好的香港歌手,不同意的是,他本意是想說這兩人唱歌極好蓋過一干巨星,而我只認為香港歌手里對整個華語樂壇還有一定價值的就這兩位。當然如林子祥,譚詠麟,梅艷芳,黃家駒,黃耀明等人都做過貢獻,但就像雪村刀郎鳳凰傳奇的走紅,只是他們依靠特定的年代特殊的背景讓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了他們,時間無情,會被記住的,撐破天“男學友,女王菲”
相比人才濟濟的大陸和臺灣(雖然其才華,尤其是大陸藝術家,還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香港的相對地位肯定會持續衰落,是趨勢,是歷史的必然。請放心,只是回歸到其應有的位置,或許這標志著我們青春的逝去,但對整個樂壇來說,才是更加的繁榮,對聽歌的來說,最簡單的就是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