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環境作為幼兒活動的“小天地”,作為一個小團體的“小社會”,應充分聽取幼兒的意見,幼兒在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其社會性認知會獲得不斷的提高。例如:在進行“交通工具”為主題的區域環境設置時,環境布置當然要體現有關交通工具的知識,環境的創設完全可以引導幼兒自己來完成。幼兒可以走到街頭,認識交通信號燈、觀察車輛的通行,同時認識汽車的種類,自己向有關人員咨詢交通方面的知識,或與家長交流,還能從中發現路段車流量的問題等。最后,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作用于環境的創設。其實,幼兒在了解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化參與的過程、關注社會的過程。與此同時,幼兒的社會認知系統也得到了豐富與提升。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與自己所創設、所熟識的環境的相互作用。一般通過游戲、講述或繪畫等形式表現自己的社會認知,從而使社會性得到發展。 (二)活動過程引導幼兒社會性發展 任何一種個性特征、心理品質或行為方式的最終獲得都必須通過自身的實踐。區域活動以一種“小的社會形式”與幼兒相互作用,幼兒在與環境、教師、同伴不斷的社會化交往中獲得發展。 區域活動創設了一份相對寬松、愉悅的活動氛圍,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活動,提供給幼兒更多的交往、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幼兒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對自己的社會認知系統不斷同化、順應、達到平衡的過程。還是以“交通工具”的主題活動為例。幼兒在美工區依照標志圖制作標志,發現了自己不熟悉的標志,即先前在自己的社會認知過程中未呈現于大腦映象的標志,使幼兒的認知平衡出現了不平衡。幼兒產生了認知的欲望,他可能會與周圍的幼兒商量,如果討論的結果不能滿足幼兒的認知需求,就更增加了幼兒認知的興趣,向老師求教。經過同化或順應的過程而達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認知。然后,他會驕傲的講給其他幼兒或者從生活中尋找這類標志,這就是一個社會性的參與活動。當然,需要教師適當的新鮮刺激和適時的激發與鼓勵。 分享與合作是一種親社會的行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在很多的情況下,某個活動的過程是由幾個幼兒合作完成的,然后共同分享活動的成果。分享一般是以分工的形式體現的。在進行“交通工具”的主題活動中,美工區制作標志的幼兒與建構區拼插交通工具的幼兒共同建構一所交通指揮場所,并由餐廳的幼兒進行后勤服務,科學區幼兒負責結算,幼兒在活動中很自然、和諧的形成一個互動系統。大家開始的幾個目標都是為總目標服務的,設置了一個社會的場景,幼兒在其中協作分工、交流協商的社會化參與過程。最后分享活動成果、分享成功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