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行,成長的第一個里程碑
幼兒教育專家認為:爬是寶寶的一項重要活動,對他的成長非常有益。首先爬需要抬高并左右轉動頭部,有利于鍛煉頸部肌肉;其次,爬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撐整個上半身,因此,有利于鍛煉胳膊及腕的力量,對今后用筆涂鴉、用勺子吃飯都有好處;第三,爬行時,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參與,并要保持動作的協調一致,有利于鍛煉寶寶的協調能力,使寶寶學會走路后,不易跌跤,增強動作的靈活性。爬還有益于寶寶的骨骼及神經器官的發展,當寶寶動作明顯不協調時,能及早發現寶寶的健康問題。因此,家人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鍛煉寶寶爬行。
寶寶到了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應該把他大膽地放在地上,讓寶寶第一次體會從A點主動運動到B點的感覺。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里程碑,即使他的第一次爬行只運動了幾十厘米,那他也爬過了從“植物王國”到“動物王國”的界限。
爬行能強化肌肉、刺激觸覺,增加孩子的空間感
爬行能強化寶寶手、腳的關節,并且鍛煉腹部、背部的肌肉,使這些環繞在脊椎周圍的肌肉強壯有力,有助于寶寶站立時維持良好的姿勢,進而減輕脊椎的負擔。換言之,寶寶爬行與其未來的脊椎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醫學研究指出,在成長階段多爬的寶寶,肌肉、關節比較強壯,姿勢比較挺,長大后脊椎的相關毛病比較少或病痛的程度比較輕微。
爬行時的抬頭動作,能強化頸椎的支撐力,未來孩子在學校上課學習時,會顯得比較有精神;而爬行時手掌與地面或其它物體的接觸,則有助于觸覺的開發和手指的靈活運用,還可促進四肢動作的協調。
和以前融入大自然的生活相比較,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孩子已較過去失去許多爬行的機會,專家認為,父母應利用游戲等方式,刺激孩子多爬,以補目前生活環境處處受限的不足。如果環境許可,也沒有安全的顧慮,父母應多給孩子“爬高爬低,爬上爬下”的機會,因為孩子將隨著視覺上的改變,發展出比較好的空間判斷力。
爬行能累積孩子的生活經驗
“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動探索和嘗試獨立的機會,讓孩子在實地去做、以感官實際接觸的過程中,熟悉對周遭事物的認知,學習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發不同層次的思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凡此種種,都會儲存在他的記憶痕跡(潛意識)里,成為孩子未來揮灑生命的重要資源,而這正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
當然,走也是積累生活經驗的方式,格列衛但是爬行的行為發生得比走早,爬行的孩子將比不爬便走的孩子多出幾個月的探索經驗,而這對各方面發展迅速的小寶寶來說,著實彌足珍貴。此外,爬行時的眼界比站立來得寬廣,爬的重心可以讓孩子很有安全感地‘到處’探索,由爬而坐比由站而坐來得容易,因此孩子有較多機會停下來(坐著)把玩手中的東西——而手的接觸正爬行帶來的最大學習。因此當孩子自然發展到爬的階段時,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多爬。
爬行并不是必然的發展階段
那么寶寶不爬是正常現象嗎?是否寶寶不經過爬的階段,智力發展就比肯爬的孩子略遜一籌?如果父母引導寶寶多爬,真能刺激腦部發展,提升智力嗎?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會站”、“會走”是每個孩子爬行的目的,換句話說,爬行是孩子站、走的準備動作。然而,爬行并不是孩子生長發育必經的階段,兒科醫師認為,父母不需要因為孩子不爬,便擔心他在生長發育上出了什么問題。張敬文醫師表示,醫生不會以孩子爬行與否,來評估孩子的心智發展。兒童心理專家蔡文哲也說,只要孩子其它的發展像動作、感官、智能、語言、社交技巧等都有進展,而且符合那個年齡的標準,就沒有所謂“發展遲緩”的疑慮。“千萬不要強迫一個不打算爬的孩子‘非爬不可’,那樣太難為孩子了。順其自然就好。”蔡文哲醫師叮嚀。所以客觀來說,寶寶的爬與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