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 堯小兒推拿治療小兒食積案例
摘要 [目的]了解推拿治療小兒食積的療效。
[方法]使用多種推拿手法治療小兒食積122例,療程均為半個月。
[結果]痊愈96例,有效1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4.26%。傷食患者的痊愈率明顯高于脾陽虛和胃陽虛患者(P<0.01),病程不到60天的傷食患者的痊愈率明顯高于病程超過60天的傷食患者(P<0.01)。
[結論]推拿治療小兒食積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食積、推拿、小兒
食積是小兒常見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內傷乳食、停聚不化、氣滯不行,影響到小兒的消化功能,使食物停滯胃腸所形成的一種胃腸道疾患。筆者經多年臨床工作證明,運用手法推拿治療,患兒易于接受,并且具有較好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食積患兒122例,男67例,女55例;年齡最大8歲,最小5個月,病程最長6個月,最短4天。
1.2 治療方法
手法操作用蔥姜水作介質,上肢取穴均為左手,治療順序先手掌、掌心、上肢、腹部,最后背部,1日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手法前2次均以瀉法為主,以后均以補法治療。通過以上治療方法2個療程后,記錄療效。
1.2.1 仰臥位:順時針方向摩腹2分鐘,揉中脘、天樞、神闕穴各2分鐘,分推腹陰陽,拿肚角3~5次,補脾土、揉板門500次,推掐四橫紋200次,清六腑3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1.2.2 俯臥位:捏脊3~5遍,從下往上拿捏,以皮膚灼紅為宜。
1.3 療效標準[1]
1)痊愈:食積癥狀消失,小兒無哭鬧,大便正常。
2)有效:食積癥狀基本消失,小兒無哭鬧,但大便仍時干時稀。
3)無效:食積仍存在而未見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卡方檢驗,P<0.05表明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 推拿治療小兒食積的療效
療效情況見表1。由表可知,傷食患者的痊愈率明顯高于脾陽虛和胃陽虛患者(x2=14.676、21.289,P<0.01)。
表1 推拿治療小兒食積療效(略)
2.2 食積病程與療效的關系
病程不到60天的傷食患者的痊愈率明顯高于病程超過60天的傷食患者(x2=7.486,P<0.01)。
表2 食積病程與療效的關系(略)
3、討論
食積是小兒常見的病癥,又是多種疾病的致病因素[2],食積除誘發消化系統疾病外,還可使機體的血糖和血鈣降低,易誘發小兒驚厥;可使小兒胃失和降,脾失健運,血液生成受阻而導致貧血;還可影響非特異性免疫系統,誘發感染而導致小兒哮喘等。因此小兒食積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小兒食積在臨床上以飲食不能消化、噯氣酸餿、肚腹脹滿、大便干燥或時干時稀、舌苔厚膩、脈滑為主要表現。若積滯日久化熱后,還可出現夜臥不寧、睡喜伏臥、輾轉反側、手足心熱、排氣惡臭等癥狀。食積在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多由于小兒飲食不知自節,或喂養不當,或過食生冷瓜果及難以消化的食物,造成食物停滯于腸胃,損傷脾胃而形成的。每食必給以高蛋白、高熱量。過于溺愛,常刻意投其所好,亂投雜食,或養成偏食習慣,導致營養過剩,超過了脾胃的正常負荷,結果形成宿食停滯。在食積的基礎上,如還強迫進食,長期則形成惡性循環,食積“脾胃虛弱”,兩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久則發生疳積。
由于食積主要是積滯損傷脾胃,而致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于中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3],故通過推拿止瀉、消食導滯、疏調腸胃積滯,并用捏脊法扶正祛邪以振奮陽氣、補脾經,按揉足三里,以健脾開胃、消食和中。另外,在對患兒進行推拿治療的同時,還通過適當地控制患兒的飲食,以免加重病情或轉化為疳證。結果表明,使用推拿手法有效率達94.26%(115/122)。脾陽虛和胃陽虛食積病情相對較重,使用本文推拿手法效果明顯不如傷食患者;病程較長的患者,估計因消化不良大大影響患兒的體質,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結果提示,病程較短的傷食患者的痊愈率明顯高于病程長的傷食患者。
小兒處在生長發育時期,需不斷增加營養物質,但其生活不能自理,乳食不知自節,若乳食無度、過食肥甘生冷和難以消化的食物均可損傷睥胃,導致乳食停滯,脾胃不和,升降失調,積而不清致食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以預防為主,以限量飲食,不突然改變患兒的飲食習慣及性質,減少食前食后的活動量,避免腹部受涼等,則此類病證往往可以避免。食積的治療,應根據患兒食積的久暫、體質強弱、正氣損傷程度等情況綜合考慮,推拿不失為其中的一種較好選擇。
本文轉自康 堯小兒推拿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