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治療兒科疾病

          [復制鏈接]

          90

          主題

          90

          帖子

          481

          積分

          幼兒園小班

          Rank: 2Rank: 2

          積分
          4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3-6-25 11:26: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按照中醫理論,人體腹部為陰,背部為陽。而捏積的部位正好是小孩的脊背。人體的脊背有三條重要的經絡:第一條在人體后背的正中間,叫督脈,主一身之陽,又因為人體的后背本身是主陽的,它在人體脊背的正中,因此可稱督脈為陽中之陽。捏積通過捏拿小兒的脊背,可以振奮小兒督脈的陽氣,推動全身氣血的運行,調整全身的陰陽之氣,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捏積療法適用范圍廣泛,如疳積、厭食、腹痛、嘔吐、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如睡眠障礙、小孩脾氣急躁、愛哭鬧等。

            由于捏積療法主治疳積,那么疳積是什么呢?從中醫理論來說,疳積即積滯和疳證的總稱。“積滯”二字含有積蓄和停滯的含義,是指小兒由于飲食不節,停聚胃腸,積而不消,停滯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常所出現的消化道及全身的病癥;疳證是指小兒積滯日久,延誤失治,傷及脾胃,耗傷津液,熱從內生,進而傷及其它臟腑,出現的全身氣血衰弱病癥。由此可見,積滯病情較輕,是疳證的前奏,疳證病情較重,是積滯遷延失治的后果,兩者聯系緊密。古代醫家一直把疳積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疳積包括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消化功能紊亂、腸道寄生蟲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遷延不愈而并發的貧血、佝僂病以及多種維生素缺乏癥。

            捏積手法要規范

            捏積的基本手勢是把兩只手呈空拳狀,小指、中指、無名指自然彎曲,食指半曲,拇指伸直并對準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捏積時應從患兒尾椎和肛門之間的長強穴開始,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輕推患兒皮膚的基礎上與拇指一起將長強穴的皮膚捏拿起來,然后沿著督脈,自下而上,左右兩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順序,自尾椎下的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當低頭時頸椎處有一個凸起較高的骨頭,醫學上叫做第七頸椎。第七頸椎下有一個凹陷,這個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這叫捏一遍。如此循環,根據病情及體質可捏拿4~6遍。最后一遍捏拿結束后,可用雙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揉、按同時并作的手法,對腰部的腎俞穴揉按數次,到此全部結束。
            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在實際捏拿當中,長強穴可能觸不到,所以捏拿的時候盡可能在腰底的部位就可以了。二是找穴位時所說的一寸半不是平常講的尺寸,中醫叫做手指的比量法,也就是患兒食指中間指關節的橫寬折作一寸為準。

            捏積療法主要是七個手法并作在一起,推、捏、捻、放、提、揉、按一氣呵成。第一種手法是推法,拇指和食指合作,在皮膚上輕輕往上一推,皮膚就出現一處皺襞(圖3)。第二種手法是捏法,把推起的皺襞捏拿起來(圖4),第三個手法是捻法,雙手拇指交替沿著督脈向上捻(圖5),當捻過去以后,皮膚恢復到自然狀態,放法就在其中了,捻的過程中有放的動作(圖6)。下面是提法,在操作中默數一二三提(圖7)。揉法和按法是整個的捏積結束以后的最后兩個手法,這兩個手法在腎俞穴上進行,腎俞穴在小兒腰椎二正中下凹陷旁開一寸半的部位,揉中有按按中有揉,揉按并作,自內向外,自下向上(圖8)。如果手法正確,四五天后,孩子食欲會明顯增強。  此時需注意,第一,捏積刺激的是正中的督脈,施術者的兩個手指不能分開,分開以后就根本沒有刺激到督脈,就沒有效果了。第二,要根據皮膚和病情的輕重,剛開始的時候手法可以輕一點,讓患兒熟悉一下。第三,放法其實就是捏完以后皮膚恢復到自然狀態。第四,推、捏、捻、放這個過程,一般捏六次。從第二遍開始的任何一遍都可以加入提法,如果第一二遍捏完之后患兒比較適應了,則第三遍可以開始提,如果小孩哭鬧得比較厲害,可以到第三、第四遍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