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和親子教育迎來巨大互聯網革新

          2014-12-10 22:33| 發布者: babylead| 評論: 0

          摘要: 互聯網教育正在被YY、百度和學大們高速推進,不過他們更多是聚焦在U12教育,即入學和課外教育的互聯網化。事實上,早教和親子教育同樣在迎來巨大互聯網革新。“從娃娃抓起”,互聯網大有吞噬一切的勢頭。就親子教育 ...
          互聯網教育正在被YY、百度和學大們高速推進,不過他們更多是聚焦在U12教育,即入學和課外教育的互聯網化。事實上,早教和親子教育同樣在迎來巨大互聯網革新。“從娃娃抓起”,互聯網大有吞噬一切的勢頭。就親子教育而言,與互聯網結合點便包括親子內容產品、親子服務的O2O、智能親子玩具。

          親子內容產品:“巧虎”們的觸網
          有孩子的爸媽對“巧虎”應都不陌生,這是一個起源于日本,后到臺灣,現已進入中國大陸的早教內容品牌。通過一系列圍繞學齡前兒童的DVD和書本教材、教育,幫助孩子更早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其商業模式為按時間段定制的方式,就像雜志一樣,定期收到不斷更新的內容。
          內容屬性濃厚、分期不斷更新、販賣內容賺錢,這讓巧虎與互聯網有天然的結合屬性。互聯網讓家長和兒童訂閱和獲取內容更加方便,就像互聯網不斷取代傳統媒體一樣,巧虎們自然要想辦法觸網。樂視TV便已嵌入巧虎內容,巧虎選擇了更適合親子場景的家庭智能電視作為線上內容渠道,其外實體教材也可通過電商渠道購買郵寄。
          巧虎培育市場之后,不少新的玩家開始做類似的事情,例如“布奇樂樂園”和“米卡成長天地”便與之模式十分相似。2010年騰訊元老曾李青則投資了早教內容和服務網站貝瓦網,A輪投資達到千萬美元。而最近中國知名的母嬰網站寶寶樹也與傳統親子教育機構合作推出了類似的多媒體套裝。核心特征都是,早教多媒體內容正在銷售渠道電商化、內容渠道線上化、商業模式互聯網化。
          親子服務O2O:服務社區小孩
          或許是因為第三產業服務業本身便在升級改造,又遇到移動互聯網這波大勢,本地生活服務與互聯網結合的O2O概念在中國特別風靡。它讓線下服務能夠獲得更多潛在用戶并建立網絡聯系,進行深度服務和互聯網營銷;它還減少了互聯網用戶選擇和獲取服務的成本。
          早教以及親子教育正是典型的圍繞生活半徑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少年素質提升學校,比如少兒MBA;線下技能和興趣培訓班;托管看護;游泳技能學習;兒童樂園;親子攝影;樂高中心等等。它們需要找到精準的媽媽群體,互聯網是極佳的工具。
          因此太平洋、廣州媽媽網、親貝網等傳統本地社區開始基于移動產品探索O2O模式,比如組織線上社區+線下活動;線上評測+線下試用等形式的新型O2O營銷。紅孩子和寶寶樹這兩個并駕齊驅的母嬰電商一個開始涉足線下店,一個開始涉足早教產品,其外還有一些專注早教、奶粉、海淘的母嬰O2O項目。
          O2O的核心在于服務好本地社區。媽媽是本地生活十分重要的客戶,而母嬰、親子似乎又會占到她們消費預算的相當大一部分。當然還有很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買單,但對孩子的教育不論早晚,誰都會盡力而為,舍得花錢。
          親子智能設備:爆發在即的剛需市場
          智能硬件很火,但卻叫好不叫座。雙十一各個明星智能硬件產品銷量慘淡,最好的小米手環不到10萬臺,在掃地機器人、電動牙刷這樣的剛需產品明前遜色不少。核心原因便在于大部分智能硬件產品并沒有抓住用戶剛需,為了智能而智能,為了連網而連網,為了App而App,做不出殺手級產品。
          一個領域的剛需正在被驗證:與兒童相關的智能產品。走在街邊偶爾會講故事的娃娃,會唱歌的書,會走路的機器人,會游泳的橡膠魚……雖然技術簡單,但這說明,兒童領域本來就有一些“智能”創新,且還有更多可為之處。
          智能點讀機:傳統點讀機只能點讀特定書本的內容,未來基于圖像識別和語音合成技術,點讀機可以搜索周圍的環境,家里的物品,學校的書本,點什么說什么,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世界;
          對話機器人:科大訊飛曾推出一款可以語音對話的哆啦A夢,雖然能夠回答的問題十分有限,并且還要使用兩截5號電池,但也像模像樣。騰訊也發布了一款類似的產品,小Q機器人,長相變成了企鵝。百度在江蘇衛視答題的小度機器人未來或許也會推出兒童版。隨著語音技術、搜索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話機器人將更加成熟,成為科普玩具。
          兒童手表:360兒童手表的核心功能是定位孩子,預防丟失。深圳則有廠商已經生產出可以打電話的兒童手表了,這樣孩子尋找爸媽就十分方便,家長如果想知道孩子所處環境則可直接啟動監聽功能。沒有手機的兒童又可以直接向同學炫耀自己有可以打電話的手表。
          智能兒童鞋:一家叫做云朵的智能兒童鞋,核心能力同樣是定位,可以在孩子離開特定位置區域發布預警信息。當然它的外觀設計也十分偏向兒童風格。
          無人機:過去航模是少部分兒童會關注的產品;現在是無人機或者四軸飛行器。它們可以通過手機控制、可以進行航拍并實時同步數據、可以開源讓玩家DIY,玩法更多,但教育意義仍在,雖然比較貴,但一些家庭或者學校應該還是會給孩子購買。同理,教育機器人也有類似的需求在。
          智能兒童電視:TCL曾發布一款迪士尼風格的兒童電視,核心賣點包括防近視、內容和系統更兒童化、家長可更好地控制電視播放行為。另外也有獨立的兒童電視控制器,讓家長可以更好地管理小朋友看電視。
          智能兒童玩具:市面上的玩具并不少,木制類早教玩具、益智類玩具、毛絨玩具、電動玩具、運動類玩具、動漫影視玩具等,琳瑯滿目。這些玩具大都是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沒有親子效果。互聯網則可以把實體玩具與虛擬內容,把益智教育與兒童玩耍這些結合在一起,尤其是在現在游戲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物聯網基礎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CMO最近便在微博透露要顛覆傳統玩具市場,做智能玩具,在定價、產品和交互上有新玩法,解決父母的痛點,不過玩具市場魚龍混雜,能否再做一次鯰魚還難說。
          為什么說兒童智能硬件是剛需市場呢?我覺得有幾點,一是兒童需要傻瓜式的產品,“智能”如語音對話、圖像識別有用武之地;二是智能硬件目前不少本身就是玩具,比如手環,只是玩的人是成年人,為何不能給兒童做智能玩具呢?玩具本身就是個存量市場,可以被升級改造;三是做兒童產品的用戶與客戶是分離的,買單的人想為孩子花錢,愿意試錯,用的人開心就好了,并沒有成年人看產品那么功利的需求。
          小結一下:
          從內容、服務還是產品來看,親子教育市場都將迎來互聯網的洗禮。這對中國親子市場來說談不上顛覆,而是引爆,因為這個市場還沒有真正起來。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國內0~3歲的嬰幼兒總量高達7000萬,0-6歲幼兒約有1.8億;每年新出生人口達到2000多萬。二胎政策越來越開放,熊孩子們越來越多時,“熊孩子互聯網經濟”爆發更是必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