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地來看,取名是常例,是每一個人一生都要經歷的;改名是特例,不具普遍性。但是,改名實際上也是取名,只不過原來的基礎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原本就有一個名字。改名的事例,古往今來實在不少。
孩子剛生下來或小時候取名,自己不能參與意見大多由父母家人以及親戚朋友決定。如此取出的名字,能并不一定為孩子所喜歡,也不一定能體現出個人的性情和抱負。改名的情形是比較復雜的。有的是純粹不喜歡過去的名字而改用新名。在前些年以至現在的鄉村,人們還有給孩子取丑名的習俗;孩子長大后,尤其是讀書以后,覺得名字難聽、不雅,因而重新取名;有時候是自己取,有時候則是父母主動請人幫助改名。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孩子本來叫鐵蛋、么妹,到縣里上中學回來的時候,卻變成了志堅、文援。又比如,魯迅先生的伯父本來叫“仲升”,北京話發音“仲升”與“眾生”相同,眾生又是被用來指稱牲畜的,含有罵人的意味。所以他不愿意用,硬改了一個該是老大叫的名字伯升。 有人改名,不一定是因為原名封建、鄙俗,而想取一個更有意義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覺得萍呀,花呀的不夠好,便換一個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這類字眼去掉,留下另一意義較好的。比如原慧萍,去掉萍字,改成單名一個“慧”字。這類改名,動機在于對美的追求,改名者力圖使自己的名字與自己的審美追求以及社會普遍的美學理想諧調。 用準確、鮮明地表現名主抱負、志趣的改名,所占比例恐怕是最大的。父母、家人給孩子取名,往往離不開自己的感情以及對孩子的期望,而這些又并不一定能與孩子的情感愿望吻合,所以就有改名的事情出現。如武則天、李自成的改名就是如此。又如宋代柳開,年輕時候傾慕韓愈,后來改名為開,自以為能別辟路徑,另開門道。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閨瑾,小名玉姑。后來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抱負,去掉了名中的“閏”字,又自號“競雄”、“鑒湖女俠”。一代畫師徐悲鴻,原名壽康,有福壽安康的意思。為了提醒自己在困苦的環境中振翼奮進,他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悲鴻”,并自號“江南貧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