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學經典:育兒育心

          [復制鏈接]

          1

          主題

          58

          帖子

          129

          積分

          幼兒園小班

          Rank: 2Rank: 2

          積分
          129
          55#
           樓主| 發表于 2012-11-7 23:00:23 | 只看該作者
          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上周日,在古峰老師的HBDI全腦課程上,古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要追求的是什么?
          大家的回答:快樂、幸福。
          那么,什么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和幸福?快樂的時間有多長?會不會有副作用?

          大家開始列舉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追求的“快樂”經驗:吃美食、穿漂亮衣服、唱歌、購物、擁有金錢、住大房子、開好車、成功、得到肯定……寧靜、心靈提升、愛……

          那么,吃美食、穿漂亮衣服、唱歌、購物、有錢……這些快樂能夠持久多長時間呢?

          一頓飯,可能酒足飯飽之后就會忘記,一不小心,還撐著了;漂亮衣服,沒穿多久“過時”了;唱歌,KTV出來就頭昏腦脹了;購物,尤其瘋狂后的購物,帶來的或許是更多的空虛;有錢人,他們就快樂嗎?物質上的短暫滿足,都能夠長久嗎?

          鴉片、毒品能讓人飄飄欲仙,但是其副作用,也是最大的。

          古老師說,所有的外求的東西,都有其更大的副作用返回來。

          又想起泰勒去世的消息,她總結自己:“我一生有7次婚姻,上帝給了我美貌、金錢、名譽,就是沒有幸福”。

          在愛紅社,虛受老師也曾經很早的時候就告訴我們:

          中國文化,是內學,西方,是外道。

          什么叫外道?就是向外求。

          用物質、地位、學位,

          來標志成功,

          來檢驗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源自內心。


          是的,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是向內看,在內省自修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就會不斷的有發自內心的喜悅,那是一份持久的幸福,恬靜,彌漫。


          育心經典不離社會,不離家庭的原則,賴老師強調父母以身作則,先讀先行。在愛紅社,虛受老師也是經常讓我們找自己的不是,看別人的好處。當我們用圣賢經典的力量,在老師的指引下,把眼睛收回來看自己內心的時候,當事情仍然發生的時候,我們會慢慢的會平靜下來,慢慢的不再動氣、不再抱怨、不再執著。也慢慢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厚厚的殼,慢慢的化去~~


          “天命謂之性,率性為之道”,率性,如同天真的孩子,沒有任何的虛假和掩飾,活在每一個當下,享受每一刻的幸福和快樂。我們每一個“天命”的大人,本性其實也是圓滿、喜悅的,只是在長大的過程中、在現實的環境中、慢慢的被掩蓋上了厚厚的塵土,甚至結了厚厚的塵垢。如何回歸自性?如何尋找到真正的快樂幸福。 當今社會,也許唯有正道的學習傳統文化,才能夠幫助我們。


          但不是僅僅讀了經典就可以的。在育心愛紅社,有明師給我們指路,輔導大家讀經、宜家、學習。從心靈深處慢慢的引導我們改變,引導我們善眼常開,每天早上6:40開始、全天有重播的YY幸福曬欄目的運行,就是不斷的在發現幸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當自己的本性被漸漸的找回時,可以包容的看待發生的各種事情,可以寬容仁愛的對待任何一個人。這個時候,寧靜、快樂、喜悅會隨時出現。


          對待孩子,是天性的、母性的去愛,而不是有條件的,隨時可以微笑著包容他、靜靜等待他的成長。

          對待老公,可以慢慢的將自己溝通的頻率和他調整到一致,不再為自己認為的他的不理解而心生抱怨。

          對待父母,可以從心底的敬愛和關懷;

          對待他人,可以心平氣和,哪怕遭受誤解,也可莞爾一笑。因為你會慢慢改變自己曾經象皮球反彈一樣的心態,凡事必“應”,凡事必立刻以自己的認為而“回擊”。你會慢慢知道對方所處的頻率,知道對方看問題的層面和角度,會理解他(她)為什么會如此。


          當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快樂之感時常而生的時候,你會看周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看每個人,都是那么可愛;聽每一首歌時,都是那么的有情~~~



          當一切都被愛所包圍的時候,喜悅、快樂和幸福會隨時發生。
          56#
           樓主| 發表于 2012-11-7 23:08:15 | 只看該作者
          整個教育都在裝修層面,人的基礎是什么?
          6月9日16時30分,高考已結束,烏魯木齊市西山西街南一巷雅山新天地小區,19歲的高三女生小芳呆立窗前,她突然轉身說要出去買些東西,母親申女士不放心跟了出去。一出門,申女士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女兒站在5樓樓道的陽臺上準備往下跳,她失聲哭喊著跑上前準備抓住女兒,但只抓住了她的一只鞋子……

          發生高考生跳樓事件的住宅樓單元一樓樓道窗戶上,一盆花沉默地死去,而窗外那個剛剛身亡的女生則留給了親人、朋友和社會無盡的關于高考的討論。讓做父母的痛徹心扉。
          高考結束后是考生們比較焦慮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考生既焦慮成績的高低,又要面對莫測的前途,甚至旁人的關心也會給他們造成壓力。但要真正明白和接受“高考不是惟一的出路”,無論分數如何,更要懂得生命遠比錄取通知書珍貴。
          一條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沒有誰不感到痛惜。我們可以說,這孩子咋這么傻,怎能把成績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我們也可以責怪其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當然,更可以抨擊“一考定終身”的“現代科舉”。但是,有一點我們是絕對不能回避的,我們的教育“病了”,對孩子缺乏最基礎的人生教育。


          一棟大樓要拔地而起,我們都知道要挖地基,做結構,最后再裝修。可是我們在蓋“人”這個房子的時候,卻不知道地基是什么,結構是什么,現在所有的教育都圍繞著一個內容:裝修,唱歌、跳舞、畫畫、彈琴、學英語,這些都是裝修,整個教育都在裝修層面。人的基礎是什么?

          我們的老祖宗,把它歸納成八個字,叫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并不注重道德的教育,所以這類只注重裝修的教育,歸納一下,叫做“缺德”教育。地基不知道,同樣也不知道結構,不知道什么叫做“人”的結構。我們看看房子,有的三層,有的五層,有的是五十層,那什么不一樣?結構不一樣。

          同樣我們的人看起來都差不多高,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結構都不一樣。而且大部分的人不會超過十層,現在畢業的大學生,可以說大部分一層樓都沒有,所以連工作都找不到,更是輕視生命,這就是我們教育的悲哀。
          現代教育里面的目標,我們也是完全錯誤的,教育的真正目標,我們學過《易經》就很清楚,叫作“蒙以養正”,一個小孩子最開始的時候,養正是第一目標,養正就是養他的心,而我們現代的做法都是在養形,讓他學很多技能,考很高的分數;不知道兒童教育的目標應該是養志,養氣,因此,我們的孩子一旦遇到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脆弱的心理經不起一點挫折,所以遇到一點困難就輕易選擇結束生命。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說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易經第一卦就告訴我們,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都學習經典,懂得做人的根本,不但不會放棄生命,更會成為大結構大格局的有用人才。育心經典賴老師根據現在教育的缺失,提出三大綱領八大原則的讀經模式,真正讓經典走入尋常家庭,不離家庭,不離社會,不離生活,不離圣賢教誨的原則,讓每一個愛孩子是父母和老師找到教育的根。


          如今,我們很高興地是,看到一些學校已經將經典教育列為課堂教學的內容。全國各地讀經的熱潮已經蔓延,讓孩子從小懂得做人的根本,他們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還屬于父母,屬于老師和朋友。讓他們懂得珍惜別人的生命,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讓他們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要學會珍愛生命。

          泰戈爾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一個懂得保護生命、尊重他人生或死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社會才有可能多添一份和諧。


          宵媽另記:

          高考后撕卷子、撕書,孩子們“憤恨之中”,宣泄著自己。足見當前的教育狀態?學習,本是自動自發的,應是快樂而為的,而現在的學校教育令人擔憂。

          育心,家庭式導入模式的系統、科學學習經典,從“德”的根本上抓孩子的人生基礎,并在無為而為的引導中,讓孩子養志、養正。培養孩子自立自強、心胸寬廣、目標遠大,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問題。
          57#
           樓主| 發表于 2012-11-7 23:12:01 | 只看該作者
          讀經,到底是為了什么?
          昨天,和一個網友因借書的事聊了幾句,這個網友是做繪本館的,曾經自己買過經典書帶孩子讀過經典,但并沒有堅持下去。再次說起讀經,她說“讀經到底為了什么呢,我最近經常考慮?”,“為什么非讓孩子13歲前讀啊,背啊,我們大人豈不是更該讀的”。


          這是兩個問題,先看第一個:讀經為什么?
          當時,我沒加思考的回答:放大格局,提升眼界,開闊胸懷,智慧處事,積極向上, 喜悅生活。 最終目標:讓子成龍,讓家幸福,讓社會和諧。
          她說“讓孩子成龍,就牽扯一個什么是龍”,言下之意我理解,是做個相對普通的孩子,不去強求什么。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因此開始考慮,用一句話來說明讀經的話,到底,是為什么?

          正巧今天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富有”小短文。洗衣服的時候我總結出這句話:讀經,正是為了心靈的富有。
          當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似乎是在不斷地追求財富,當然,大多人是傾向于物質的財富,能賺多少錢,能有幾套房?能何時買車?…….。也許你不承認自己追求這些,但實際上,生活的空間里充滿了這樣的氣息,我們也不由自主的被帶入其中,希望自己住的更好、穿的更漂亮、吃的更好、去更多的地方旅游、有更多的錢能夠自由支配~~對于心靈的富有,在意的人似乎并不多。試想,很多人所謂讓自己的孩子要“自由成長”,那么,毫無預見性的引導、無任何規劃性的自由成長,將來,孩子就真的能“自由”了嗎?孩子的心靈就能夠真正的“自由”了嗎?


          只有心靈的真正富有,才能有心靈的真正自由。
          心靈的富有,能讓孩子充滿愛,充滿陽光的看待這個世界,積極樂觀,寬容大度,并運用經典中的的智慧去為人處世。
          心靈富有的人,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看待這個世界,遇到任何的人和事、物都能坦然面對;
          心靈富有的人,即便他處在物質不富有的境界,也同樣能樂觀面對,“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陋巷,回也不改其樂”;
          心靈富有的人,在生活中碰到問題的時候,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而不是簡單的抱怨、指責、悔恨、生氣;
          心靈富有的人,能誠信做人,獲取周圍人的信任,同樣,他所做的事情,也是大家可信的事情;
          心靈富有的人,知道心中的原則是什么,知道怎么巧善的解決問題而不是正面沖突;
          心里富有的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一個受人尊敬、受人歡迎的真正“富人”。
          ……

          而《易經》教我們成就完滿的人生,教給我們君子之道;
          《內經》教我們愛惜身體,治未病;
          《孝經》讓我們敬畏生命,敬愛父母;
          《金剛經》教給我們慈悲精神;
          《老子》教我們無為而治,明道修德;
          《詩經》教我們提煉生活,升華生命的質量;
          《大學》教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告訴我們執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時制宜;
          《孫子兵法》教給我們謀略······
          只有經過真正的系統經典培養的孩子,經過幾千年沉淀的智慧熏陶,其心靈的富有,才有可能能達到以上程度。

          第二個問題:經典是有價值的,但是應該怎么讀?

          社會上,凡是讀古書的人,給人的印象就是“迂腐”、保守,曾經有一個家長說她的老公從小就被父母強迫讀論語等,長大后對這些非常反感,而且性格較為內向,不善交際。可見,如果經典讀的不恰當(內容、方法等等各種因素),家長引導不當,不管孩子的成長天性,未必會使其成為心靈富有的人。
          正確的理論、簡單可操作的方法、好用的工具(教材)、持續的跟進、群體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家長的認知和成長,才有可能帶領孩子真正的把經典內化成壁,讓孩子成為心靈富有之人。
          而育心經典,賴老師提倡“不離社會、不離家庭、科學讀經、全家讀經”等理念,提倡家長首先讀經用經,成長自己。而后,家長通過如我們育心愛紅社這樣的眾多平臺不斷實踐,從而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進行正確引導,結合137累積法,每天一個腳印,每周一個臺階,無為而為的帶領孩子自然的從“小兔乖乖、快把門開”過渡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經典人生中。從而為孩子一生積累真正的心靈財富。

          加我QQ:1030486208 ,驗證:佳媽好!
          58#
           樓主| 發表于 2012-11-7 23:12:41 | 只看該作者
          這幾天,遇到兩個印象深刻的“象”:
          1、晚上帶孩子在外面玩,宵和幾個小孩子高興的搬著停車場的三角柱子,一不小心碰到一個小孩子,小孩子立刻哭起來,旁邊的奶奶隨即沖上前,第一反應拉著小弟弟過來“質問”宵:“你碰著弟弟了!趕緊說對不起!”,宵小心的疑問了一句“我碰著弟弟了?對不起~”,當時,我的心一沉,沒有沉在宵是否會“心靈委屈”,而是更多的沉在了身邊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培養孩子成長的奶奶身上。
          2、開車到樓下,要拐彎,后面有一個車跟著,前面一個10歲左右的小女孩正慢慢的走了幾步,我輕輕的按了一下喇叭,提示其快步或是退回,沒想到小姑娘一臉冷漠,依然“悠悠”而過,這么大孩子的這份“冷靜”,讓人震撼。想起前些天看到街頭一個媽媽下跪請求孩子好好上學的圖片,那孩子的神情。

          當我們,不斷的費盡心思給孩子苦苦營造“富有、自由生活”的同時,是否也應該,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的孩子,為我們,尤其是孩子的心靈,開一個賬戶,不斷的存儲財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