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到底是為了什么?
昨天,和一個網友因借書的事聊了幾句,這個網友是做繪本館的,曾經自己買過經典書帶孩子讀過經典,但并沒有堅持下去。再次說起讀經,她說“讀經到底為了什么呢,我最近經常考慮?”,“為什么非讓孩子13歲前讀啊,背啊,我們大人豈不是更該讀的”。
這是兩個問題,先看第一個:讀經為什么?
當時,我沒加思考的回答:放大格局,提升眼界,開闊胸懷,智慧處事,積極向上, 喜悅生活。 最終目標:讓子成龍,讓家幸福,讓社會和諧。
她說“讓孩子成龍,就牽扯一個什么是龍”,言下之意我理解,是做個相對普通的孩子,不去強求什么。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我因此開始考慮,用一句話來說明讀經的話,到底,是為什么?
正巧今天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富有”小短文。洗衣服的時候我總結出這句話:讀經,正是為了心靈的富有。
當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似乎是在不斷地追求財富,當然,大多人是傾向于物質的財富,能賺多少錢,能有幾套房?能何時買車?…….。也許你不承認自己追求這些,但實際上,生活的空間里充滿了這樣的氣息,我們也不由自主的被帶入其中,希望自己住的更好、穿的更漂亮、吃的更好、去更多的地方旅游、有更多的錢能夠自由支配~~對于心靈的富有,在意的人似乎并不多。試想,很多人所謂讓自己的孩子要“自由成長”,那么,毫無預見性的引導、無任何規劃性的自由成長,將來,孩子就真的能“自由”了嗎?孩子的心靈就能夠真正的“自由”了嗎?
只有心靈的真正富有,才能有心靈的真正自由。
心靈的富有,能讓孩子充滿愛,充滿陽光的看待這個世界,積極樂觀,寬容大度,并運用經典中的的智慧去為人處世。
心靈富有的人,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看待這個世界,遇到任何的人和事、物都能坦然面對;
心靈富有的人,即便他處在物質不富有的境界,也同樣能樂觀面對,“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陋巷,回也不改其樂”;
心靈富有的人,在生活中碰到問題的時候,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而不是簡單的抱怨、指責、悔恨、生氣;
心靈富有的人,能誠信做人,獲取周圍人的信任,同樣,他所做的事情,也是大家可信的事情;
心靈富有的人,知道心中的原則是什么,知道怎么巧善的解決問題而不是正面沖突;
心里富有的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一個受人尊敬、受人歡迎的真正“富人”。
……
而《易經》教我們成就完滿的人生,教給我們君子之道;
《內經》教我們愛惜身體,治未病;
《孝經》讓我們敬畏生命,敬愛父母;
《金剛經》教給我們慈悲精神;
《老子》教我們無為而治,明道修德;
《詩經》教我們提煉生活,升華生命的質量;
《大學》教我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告訴我們執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時制宜;
《孫子兵法》教給我們謀略······
只有經過真正的系統經典培養的孩子,經過幾千年沉淀的智慧熏陶,其心靈的富有,才有可能能達到以上程度。
第二個問題:經典是有價值的,但是應該怎么讀?
社會上,凡是讀古書的人,給人的印象就是“迂腐”、保守,曾經有一個家長說她的老公從小就被父母強迫讀論語等,長大后對這些非常反感,而且性格較為內向,不善交際。可見,如果經典讀的不恰當(內容、方法等等各種因素),家長引導不當,不管孩子的成長天性,未必會使其成為心靈富有的人。
正確的理論、簡單可操作的方法、好用的工具(教材)、持續的跟進、群體的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家長的認知和成長,才有可能帶領孩子真正的把經典內化成壁,讓孩子成為心靈富有之人。
而育心經典,賴老師提倡“不離社會、不離家庭、科學讀經、全家讀經”等理念,提倡家長首先讀經用經,成長自己。而后,家長通過如我們育心愛紅社這樣的眾多平臺不斷實踐,從而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進行正確引導,結合137累積法,每天一個腳印,每周一個臺階,無為而為的帶領孩子自然的從“小兔乖乖、快把門開”過渡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經典人生中。從而為孩子一生積累真正的心靈財富。
加我QQ:1030486208 ,驗證:佳媽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