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4|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光裕:渠道之王

          [復制鏈接]

          0

          主題

          59

          帖子

          0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0

          優秀版主勛章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8-4-16 17:27: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去10年,是中國零售全行業崛起的10年,從默默無聞到全面掌握通道話語權,家電零售企業相對其他零售行業和業態顯得更為生猛。從長遠來看,渠道的力量將毋庸置疑地越來越強大,一個企業因為擴張倒下,會有更多的企業頂上來,但擴張的方式從未改變,這就是渠?
          春天來了

          0

          主題

          59

          帖子

          0

          積分

          學校版主

          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Rank: 66

          積分
          0

          優秀版主勛章

          2#
           樓主| 發表于 2008-4-16 17:28:01 | 只看該作者
          蔡一飛/文

          1998年,29歲的黃光裕做了兩件事。

          其一,成立鵬潤投資,下屬地產公司,并實現了在香港的借殼上市,為下一年開始的全國擴張打下資金的伏筆;

          其二,編寫《國美經營管理手冊》,這個后來被稱為“紅寶書”的冊子,為國美未來10年的擴張奠定了理論基礎。

          那一年,黃光裕在北京站穩了腳跟,也在首都初次嘗到了連鎖經營的甜頭——門店選址有固定標準,門店建設有統一標準,更重要的是,直接和生產廠商簽訂進貨合同,可以壓縮渠道成本。

          第二年,黃光裕就邁出了向外擴張的步伐,10年來從未停止。

          第一站選在北京邊上的天津,在那里,黃光裕第一次遭遇群攻——當地十余家商場聯合抵制,甚至不惜動用武力。這種升了級的競爭方式,在未來10年里不斷拷貝到各個城市,被用于與各個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這一仗黃光裕勝了,此役后被稱為“國美現象”,黃也從此堅定了不斷擴張的信念。

          同年底,黃光裕南下上海。

          黃光裕的戰術是,強調對中心城市和附近區域的快速覆蓋:每進入一個城市就開始密集開店,從一線市場一直覆蓋到二線,力圖以快速和最大程度的獲得該地區的市場份額,等到份額確立后,黃光裕才會逐步調整其運營,梳理流程和建設管理后臺。

          其實整個中國家電連鎖行業,他們最初的發展模式都如出一轍。

          事實上,這種圈地運動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秘訣是“輕資產”運作模式,即不斷占用供應商資金用于規模擴張,并利用新店開張向家電廠商收取進場費、展臺費等各類費用,最大程度地分攤掉開店的成本。

          由此,家電連鎖業開始不斷地蠶食上游生產商的利潤。幾大連鎖企業的新門店開張,單店進場費至少2萬元,在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單店進場費用甚至高達40萬~50萬元,幾乎占到銷售額的20%,展臺制作、裝修費用可能會占到10%;直接派駐到賣場的促銷員費用約占銷售額的6%,另外加上廣告費和開業時的大量特價機,加上年底支付給經銷商的返利,所有費用約占生產廠家總的銷售成本的40%至50%之間,基本接近生產企業毛利率的臨界點,很容易虧本。但是“不配合就要被全系統的清盤,哪家連鎖企業沒有上百家店鋪,輸不起啊。”

          黃光裕的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3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國美電器以108.96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收入成為行業老大,位列中國連鎖企業第四名。

          但這種做法也并非沒有弊端——擴張的速度過快往往容易導致資金鏈的斷裂,無數個本土零售企業驗證過這個結果。要想保持長此以往的擴張速度,資金就成為最重要的元素。2004年,國美電器在香港借殼上市,由于商業模式的吸引力,國美電器在香港受到追捧,這就解決了國美擴張在資金上的后顧之憂。

          事實上,這種由于零售商日益強大而增加與制造商之間的議價能力,并逐漸掌握話語權,體現出“渠道為王”的商業模式,國外早已有之。著名的零售商沃爾瑪、家樂福等,無一不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發展起來的。但黃光裕們初試利器的那個時候,沃爾瑪和家樂福才剛剛進入中國市場不過三四年,門店不過數家,尚不具備與制造商抗衡的能力。這給了黃光裕們崛起的一段很重要的時間差。

          不是沒有抗爭。零售商曾經受到來自制造商全行業的抵制——工商關系一度降到冰點,憤而出走的家電供應商也不是一個兩個,但至今唯有格力空調自營渠道,其余各家均重投國美等家電連鎖渠道之懷抱,家電連鎖渠道已成家電銷售的最重要渠道,離開他們就必須自建渠道,否則寸步難行,而自建又談何容易。

          渠道越龐大,與制造商的議價能力越強。黃光裕已經不滿足于自建渠道的緩慢速度,他開始選擇收購。

          收購永樂被認為是家電連鎖行業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例,通過這項收購,黃光裕一舉奪下了其從沒有過優勢的上海市場。

          當人們還在猜測國美需要多少時間對永樂進行整合時,黃光裕再次在與蘇寧爭奪大中電器的戰斗中獲勝,盡管黃光裕是張大中最不愿意接受的買家,但錢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短短數月之后,黃光裕又瞄上了山東三聯。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些收購完成后,黃光裕擁有的門店數量上升到1200家,這將為其增加多少與家電生產商之間的話語權,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現在誰不在國美賣電器,誰就將錯過最大的市場渠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去10年,是中國零售全行業崛起的10年,從默默無聞到全面掌握通道話語權,家電零售企業相對其他零售行業和業態顯得更為生猛。從長遠來看,渠道的力量將毋庸置疑地越來越強大,一個企業因為擴張倒下,會有更多的企業頂上來,但擴張的方式從未改變,這就是渠道的力量。

          更為重要的是,黃光裕這種占領渠道的霸道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行業接受,在這個渠道為王的時代,渠道的橫向整合將會變得非常猛烈。
          春天來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