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樓主 |
發表于 2007-11-28 10:53:42
|
只看該作者
端午節游秦淮
夏歷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稱端陽。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綠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干雜炒)、莧菜和雄黃豆,飲雄黃菖蒲酒,以求免災。用經過曝曬的水洗眼,謂之“破火眼”,說可免一年眼疾。還用菖蒲、艾葉醮水灑地而后插門楣,用以“禳災”。懸掛鐘馗圖像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蝎子、蜈蚣、壁虎)形圖,“驅鬼避邪”。兒童頸項掛五色絲絡,絡中裝咸鴨蛋;臂系五色絲挽成的絲絳,叫“長命縷”,穿虎頭鞋,背虎頭披,用雄黃酒在額上畫王字。婦女鬢也插五彩老虎花。
午飯后,全家人去夫子廟觀看秦淮河龍舟競渡。金陵龍舟向有“三幫”,有河幫、江幫、木幫,龍舟之多,規模之大,別處也不多見。各船均飾以彩箏;有少兒扮戲中人物在上作種種游戲。當舟過之時,河岸人家擲銀角、銅錢或放鵝鴨,為龍舟競取之以為樂,謂之“奪標”。岸邊男女蟻集,羅綺如云,金鼓齊鳴,歡聲雷動。富庶人家還事先訂租游船,泛舟覽勝。秦淮游船自唐朝興起,明清直至民國前期為盛。畫船簫鼓,槳聲燈影是秦淮河上一道斑斕奪目的亮麗風光。這在顧起元《客座贅語》、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懷《板橋雜記》中均有生動記述。近20多年來,秦淮河又進行了大力整治,定期換水,增添畫舫,景色宜人。入夜,秦淮兩岸萬家燈火,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游人置身游船中,船在景中過,人在畫中行,自有別樣情趣。
中秋圓月摸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此夜,天上月圓,人間圓月,即使身在外地也要趕回家團聚。南京人喜合家賞月,叫“慶團圓”,團坐聚飲稱“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明初,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皆為游人賞月之所,而以游玩月橋為最盛。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為舊院所在地。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是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遂漸衰落,后人有詩云:“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遍L板橋,即原玩月橋。
清以下,賞月之風仍盛,人們祭月,陳列鮮果、月餅,燃放斗香(扎香如塔式,上加紙斗,叫斗香),講《嫦娥奔月》故事,然后分食月餅。月餅以瓜埠“賴月”,民國時期以“金陵套餅”為上乘。
此夜,南京女子有摸秋之俗,到茉莉園“摸”(以摸“偷”瓜果取樂)得瓜豆者宜男,此游戲盛傳頗久。近20年來,人們又重視中秋節,登臺城賞月,或去玄武湖、夫子廟秦淮河劃船賞月。自購或單位贈發月餅頗為盛行,圓月之夜情意融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