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內容主要是從“戰舞”發展演變而成的巴渝舞,后來逐步成為一種專供表演的宮庭舞蹈。巴渝舞是集體舞蹈,它剛勁有力,富有氣勢,到了漢代,巴偷舞被列為宮廷宴樂,在宮廷慶典時進行演示。以后,巴渝舞不斷演變,其分支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擺手舞”,以及川東的“踢踏舞”。
??春秋戰國時代,巴族的民歌也相當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國也勝炙人口。《昭明文選》就有關于巴山調廣為民間傳唱的記載:“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這時說的郡,指的就是楚國的都城,即現在湖北江陵。巴山調在楚國尚有千人和唱的壯觀景象,在巴國本地就更不用說了。作為山歌的巴山調,亦稱竹枝詞,經民眾創作和傳唱,文人受其影響而紛紛效仿。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詞》九首,其中,“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以天氣的晴、雨巧妙隱喻男女戀情而為廣大民眾所喜愛。自劉禹錫之后,竹枝詞開始成為一種富有民歌味的詩體形式,保存在我國歷代詩詞集中,足見巴山調對我國文學創作的重大影響。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
??長江像一條碧綠的飄帶,彎彎曲曲穿行在巴山叢中。自古至今的重慶人,在歌吟愛情生活時,往往離不開對水的詠嘆。比如,江邊的漁夫追情妹,就借水起興來傳情:“小河漲水大河清,打漁船兒向上拼;打不到魚兒不收網,纏不上妹兒不收心。”山里小伙想試探情妹對自己是否忠誠,也不忘隨時向江水發出深情的叩問:“隔山喊妹山在應,隔河喊妹水應聲。為啥山應你不應,流水有聲你無聲?”這些民謠都真實而深刻地沉歌了長江兩岸民眾純樸清新的勞動和愛情生活。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