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3|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探訪西部小城:留守孩子天天盼爸爸媽媽回來

          [復制鏈接]

          0

          主題

          19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7-10-28 17:56: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甘肅隴西,一個再典型不過的西部小城。沿著渭河往上游走,這座有著“隴中苦瘠甲天下”之說的縣城便展現在面前。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起,當地農民紛紛遠走他鄉,謀求生計。“勞務輸出是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當地的宣傳標語如是說。

            據該縣勞動局副局長石俊義介紹,不足50萬人的隴西縣,2006年勞務輸出12萬人次。有資料顯示:在隴西縣,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約占14%,父母雙方至少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有近50%。

            上學夢“命懸一線”,沒有心思過新年

            說到去不去縣城買書,趙海燕的臉騰地一下紅了,低下頭半天才吐出兩個字,“不去”。這一刻,16歲的她敏感地意識到自己的上學夢正“命懸一線”,對于過新年,她沒有一點心思。同班同學相約去縣城買中考語文參考書,趙海燕的心里可難受了。


            “為什么不去?”趙海燕喃喃地說“沒錢”。趙海燕過年后不打算再去學校念書了,假期補課她也是缺席的。

            家里的地上剛剛灑過水,太陽照進來,墻上“優秀學生”的獎狀格外引人注目。不大的正屋盤了兩通炕,左邊的是三個孩子的,撩起舊簾布,被子疊得整整齊齊,擺著一個用尼龍袋子做成枕套的枕頭。四周,幾個木柜子緊靠著泥墻。趙海燕的媽媽正吃力地埋頭單手揉著盆子里的面,頭上扎一塊褪了色的頭巾,見有人進來,忙抖抖手,在大棉襖上蹭了幾下,招呼記者坐下。

            趙海燕是隴西縣菜子鎮南二十鋪中學初三的學生,父母雙殘,姊妹三個。母親知道大女兒的心思,家里實在太窮了,供不起三個孩子同時上學,即使考上高中也讀不起。趙海燕打算出去打工供兩個妹妹上學。

            抬頭望著屋頂,趙海燕強忍著不讓眼淚流出來。“沒辦法么,三個娃娃要上學,都要張口吃飯呢。”炕上的父親趙百祥長長地一聲嘆息。這個西北漢子老半天才吐出一句:“弄一個初中畢業證算了。”趙海燕奪門而出。

            趙百祥腿腳不靈便,做著修鞋的營生。1995年就開始出門奔波,這幾年一年也能掙個3000多元。妻子幾年前生了一場重病,欠了一屁股債。掙來的錢大多填了“窟窿”。這兩年妻子八九月間為還債沒辦法也跑到新疆拾棉花,家里就只剩下趙海燕姊妹仨。

          [ 本帖最后由 guaibaobao 于 2007-10-28 18:07 編輯 ]
          怨非怨,恨非恨,其實怨恨早注定。我的博客:http://www.mamacn.com/?uid/175

          0

          主題

          19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2#
           樓主| 發表于 2007-10-28 17:57:00 | 只看該作者
           早上不到5點,趙家的燈總是最先亮起。趙海燕要忙著做早飯,幫兩個妹妹梳頭,然后趕學校的早自習。串門的鄰居們你一言我一語說著這孩子懂事,“早上上學特別害怕,總感覺后面有人跟著。”堅強的趙海燕時常感到莫名的害怕。

            說這話時,時間已是臘月廿二,隴西縣城的年味漸濃。趙海燕的小妹妹吃著“就是香”的年饃,嘴里念叨過年的事,她不明白姐姐為什么要輟學。

            一個老人照看5個孫子孫女

            年過60的老人趙有有,如今最大的“任務”是照看好5個孫子孫女,他的兩個兒子都把孩子撇給老兩口外出打工了。“守著孫子,高興得很。”老人咧嘴笑笑,孩子多,花銷大,趙有有不得已重操“舊業”,干點木工活補貼家用。

            老二打電話說沒掙下錢不打算回家過年,老大一直要到臘月三十才能回來。趙有有還是殺豬、置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上六年級的趙簫簫已經兩年沒見爸爸媽媽了,記憶里爸爸媽媽的臉越來越模糊,她已經在腦海里模擬了十幾遍和爸爸媽媽見面的情景:一見面就問:“你們想我們嗎?”然后捧出自己的“紅色成績”,考了班上第二名的趙簫簫想用這種方式給雙親一個驚喜。

            無獨有偶。56歲的汪海棠也守著5個孫子孫女,已經4年沒回家過年的兒子今年要回來了,老人聽到這個消息,喜極而泣。既要種9畝多地,又要管5個孩子,汪海棠說其中的艱辛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已經3年沒見過媽媽的汪洋洋(隨奶奶的姓),天天盼著爸爸媽媽回家。在家里,他時常偷偷拿出相冊,翻出媽媽的照片,生怕記不清媽媽長得什么樣了。他恨爸爸媽媽扔下自己不管,在外面叫別的孩子欺負,他從來不跟奶奶和姐姐說。在和大人說話時,不時地,總能看到他眼睛里噙滿的淚水。

            爸爸媽媽要回來了。汪洋洋這兩天一個勁地嚷著姐姐要把屋子打掃干凈,小家伙還藏著一個“秘密”:過完年正月十九就是他的13歲生日,他一定要留住爸爸媽媽給他買個大蛋糕,過個熱熱鬧鬧的生日。

            汪洋洋的堂兄李黎明,去年和他的爸爸媽媽一起在杭州過的年,游過西湖、見識過雷峰塔的他,打算在大年三十晚上給不回來過年的父母打個電話,告訴他們“買不買好東西無所謂,只要爸爸媽媽心里有我就好了”。
          怨非怨,恨非恨,其實怨恨早注定。我的博客:http://www.mamacn.com/?uid/175

          0

          主題

          19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3#
           樓主| 發表于 2007-10-28 18:08:16 | 只看該作者
          “平時想爸爸嗎?”

            “不想。”

            11歲的男孩劉夢面對記者的提問,卷著衣角,搖搖頭。

            2月10日,記者來到四川省資中縣順河場鎮雙峰寺村采訪。該村總共有人口1321人,有三四百人外出打工。在順河場鎮,有大約70%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

            當地的村干部告訴記者,很多青壯年長期在外打工,回家的時間很少,造成一些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有點淡漠。

            父親在他腦海中的印象是一張照片

            他1歲時,媽媽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爸爸劉輝勝外出打工有七八年了,只在去年春節時回過一次家,給兒子買了一個籃球,留下100多元壓歲錢又走了。

            如今,籃球已經癟了,劉夢沒有給它充氣,今年春節也沒有盼望壓歲錢。他不知道爸爸會不會回家過年,不知道爸爸的電話號碼,也不知道爸爸此刻在哪里打工。

            對于爸爸,劉夢腦海里的印象就是劉輝勝留在家里的一張照片。另外,每學期開學的時候,爸爸會給他寄點書費過來。

            劉夢跟7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拮據。家庭收入主要靠奶奶養的幾只雞鴨賣點小錢,為了省錢,家里一個月只花費一元錢的電費。

            快過年了,劉夢的家里沒有制作香腸,也沒有腌制臘肉。在四川,這兩樣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他和奶奶住在昏暗破舊的土坯房里,絲毫沒有過年的氣氛。

            這個流著鼻涕的小男孩,對過年沒有什么要求。放寒假了,他就像平常一樣去找伙伴們玩耍。

            兒子成了母親的新煩惱

            快到春節了,蕭山的媽媽從福建廈門千里迢迢趕回家過年,可蕭山(未成年人,化名)沒有絲毫的興奮。

            “她一回家,我就沒有自由了。”16歲的蕭山湊近記者的耳朵,悄悄地說出了心里話,“她天天管著我,不讓我出去玩。”

            蕭山住在四川省資中縣順河場鎮雙峰寺村。自1994年——蕭山的爸爸媽媽到外地打工時起,蕭山就開始過著留守生活。平日里跟他一起生活的是爺爺、奶奶,還有大他兩歲的姐姐。
          怨非怨,恨非恨,其實怨恨早注定。我的博客:http://www.mamacn.com/?uid/175

          0

          主題

          19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4#
           樓主| 發表于 2007-10-28 18:08:30 | 只看該作者
           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管不住他,蕭山從小就是一個“自由人”,村里調皮搗蛋的孩子堆里,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拜同樣調皮的鄰家哥哥為“師傅”,學打鳥,學釣魚,還學會了抽煙喝酒。

            由于花在玩耍的時間太多,蕭山的學習成績很糟糕,今年初三上學期期末考試,他考了個全班倒數第二名。

            回家后得知蕭山的成績,他媽媽氣得不行。她決定不再出去打工了,要好好管教令她傷腦筋的兒子。

            以前兩三年才見一面的媽媽,從現在開始要天天管著他,蕭山還真有點不習慣。

            對兒子的這種態度,媽媽顯得很無奈。

            早在1993年,夫婦倆就出去打過一次工,不過,3個月之后他們就回家了。

            “那是頭一次出遠門打工,特別想念兩個孩子,我們兩口子常常抱頭痛哭。”他媽媽回憶道,“可當時家里負擔太重了,不出去賺錢,日子沒法過。”看著家里的土坯房,夫婦倆還是咬咬牙,1994年又一次打點行裝出門了。

            這一次,他們在沿海闖蕩了13年。打工使家里的經濟條件改善了不少,1998年,夫婦倆模仿沿海的建筑風格,在家鄉蓋起了兩層小樓,砌了圍墻,又添置了不少家電,在村里提前奔了小康。

            日子是好過了,可現在兒子卻成了她的心玻對于能不能在家管好已經16歲的兒子,她感覺心里沒底。

            “不會什么事都跟爸媽講”

            離開父母的日子,考驗著留守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有些孩子做得很好。蕭山的姐姐蕭云(化名),就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中學生,也是鄰居眼中的好孩子。

            從初一開始,蕭云就住校,獨立生活,平均一個月回家一次。

            有時考試沒考好,或者心頭有不舒服的事情,會給父母打電話,聊聊天。更多的時候,蕭云選擇用自己的辦法解決生活難題,“不會什么事都跟爸爸媽媽講”。

            對于爸爸媽媽回不回家過年,她覺得無所謂。

            蕭山盡管調皮,不愛學習,但有一點受到了鄰居的好評:蕭山經常下地幫爺爺干農活,表現得很孝順。

            談及個中原因,蕭山的回答是,爺爺對自己很好。

            蘭鳳今年9歲,是班里的優秀學生,這次寒假的期末考試拿了全班第一。她1歲多的時候,父母就遠下深圳打工,一年難得回來一次。

            前不久,爸爸媽媽通過電話告訴她,今年又不回家過春節了。“他們會把壓歲錢寄過來的”,蘭鳳咧咧嘴,笑著說道。
          怨非怨,恨非恨,其實怨恨早注定。我的博客:http://www.mamacn.com/?uid/175

          0

          主題

          19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5#
           樓主| 發表于 2007-10-28 18:08:43 | 只看該作者
           2月10日中午,記者看到這個小姑娘時,她正準備去親戚家喝喜酒。

            她的奶奶說,現在是放寒假,她比較輕松,上學時她挺刻苦的。

            “留守學生之家”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2月10日,順河場鎮團委書記馬世利來到雙峰寺村的“留守學生之家”,帶來了書包、文具盒、羽毛球和球拍,用于獎勵今年考試成績優秀的留守學生。

            在“頒獎儀式”上,雙峰寺村的36位留守學生聚在一起,像過年一樣熱鬧,每人都得到了一大把糖果,10位成績優秀的留守學生得到了書包、球拍等獎品。

            盡管劉夢的學習成績沒有達到獲獎標準,但考慮到劉夢的家庭條件困難,馬世利特地送給他一個書包和文具盒,希望他學習再努力一些。

            劉夢笑了,因為他的確需要一個書包。回家以后,他小心翼翼地把書包放在了床的最里頭。

            在村委會辦公室,幾塊牌子掛在同一個門上,幾個部門共用一間辦公室。而給孩子們使用的這個“留守學生之家”,卻有兩間辦公室那么大。

            2006年初,在團四川省委的牽頭下,全省啟動了“留守學生關愛行動”,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在鄉村建立“留守學生之家”,目前全省已建成了1500多所“留守學生之家”。團資中縣委拿著團省委撥下來的3萬元建設經費,在5個鄉村各建了一個“留守學生之家”,雙峰寺村就是其中之一。

            一到周末和假日,“留守學生之家”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在資中縣服務的西部計劃志愿者,經常跟留守學生們一起過周末和節日。志愿者詹婷婷第一次到雙峰寺村時,送給留守學生劉嘉俊4本少兒雜志,后來又送來了一雙手套。

            在順河場鎮,機關干部、退休人員跟留守學生結了對,當他們的編外爸爸媽媽。

            跟蘭鳳結對的,是順河場鎮黨委書記鐘華。逢年過節,以及蘭鳳的生日,鐘華都會送上禮物,還經常關心孩子的成績。

            這令蘭鳳的奶奶十分感動,“鐘書記比孩子她媽還關心蘭鳳”。
          怨非怨,恨非恨,其實怨恨早注定。我的博客:http://www.mamacn.com/?uid/175

          0

          主題

          197

          帖子

          0

          積分

          新生兒

          積分
          0
          6#
           樓主| 發表于 2007-10-28 18:09:21 | 只看該作者
           “大伯說,爸爸媽媽今年可能會回來過年。”盡管離過年只有一周時間,在浙江打工的兩個堂哥也回來快一個星期了,但說到“父母回家過年”時,讀小學六年級的柳雷仍然用了一個“可能”。

            今年12歲的柳雷,上一次見到父母還是在他不到9歲的時候。在過去的3年里,生活在貴州省貴定縣定南鄉樂芒村的柳雷和姐姐柳梅,從未得到遠在天津打工的父母的只言片語。  

            “他們太粗心了。”柳梅的伯父這樣評論自己的弟弟。因為家里沒有電話,柳梅的父母偶爾打電話都是打給伯父,為了省錢,交待完事情后就掛了電話,從來沒有和自己的孩子說上一句話。

            柳雷非常羨慕那些父母在家的同學,“他們放學回家就有飯吃,想買什么文具就買什么文具”。

            “我們想買文具,只能向伯父要。有時伯父不在,就到附近的鄉上撿一些廢鐵、可樂瓶、廢紙箱什么的去賣,一次能賣個三四塊錢。”柳梅說。

            讓姐弟倆困擾的是,他們的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做。臥室就是廚房,姐姐從屋外抱進幾根柴——柴是姐弟倆一起上山砍的,弟弟找來幾張廢紙引燃,然后添上煤塊。“熏得很1鄰居說,老看見姐弟倆被煙熏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有一次還差一點燒了木房子的屋頂。

            早上一般煮面條,中午可以炒一個菜,這些菜多是自家菜園子種的,有土豆、白菜、蘿卜和菠菜。四種菜輪流換著花樣吃,吃膩了就吃炒飯,炒飯吃膩了再輪換著吃四種菜,肉要一兩個月才能吃上一次。

            “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姐姐柳梅說,但在3年前父母剛離家時,柳雷不到9歲,柳梅也只有11歲,猛一下要獨立生活,姐弟倆顯然有些不適應,“一想起爸媽在家的時候,就想哭”。
          怨非怨,恨非恨,其實怨恨早注定。我的博客:http://www.mamacn.com/?uid/17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